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1)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2)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3)后来我搬出那四舍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4)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5)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6)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7)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8)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9)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一直想画一幅画,表达他对北京的热爱,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成这幅画。 |
B.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
C.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
D.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
E、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
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一切归功于人民
——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侧记
新华社记者 孙承斌 翟伟 李斌
“本届政府工作走过了4个年头,它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3月16日上午11时,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真切、简短的开场白,让人们再次领略了总理的赤子情怀。
近一个小时前,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表决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全国人大连续第四次高票通过他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大厅内,鲜花吐艳,灯火辉煌。中外记者用热烈的掌握,向中国总理致意。
会场外,亿万百姓通过电视、广播等,收看、收听着现场直播……
“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权力。”温家宝的这句话,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真实写照。
“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面对中外记者,温家宝形象地说明了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性。
“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温家宝话音刚落,掌声立刻响起。
农民工忘不了,在总理的关心下终于讨回工钱;被艾滋病夺去亲人的儿童忘不了,大年除夕温爷爷和他们一起吃饺子、迎新年;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忘不了,中南海向基层群众敞开了大门,总理把他们请进会议室,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
“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温家宝如是说。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积极就业政现,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温家宝掰着手指,各中外记者一一阐述当前应加快解决的4个重点民生问题。
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到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农村1.5亿孩子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清晰地记录了本届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
时间在飞逝,答问仍在热烈进行……
政治、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国防,近两个小时里,温总理对11个问题一一坦诚作答。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评功摆好。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面对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温家宝十分冷静。
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在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几大问题后,温家宝坚毅地说,任务“虽然十分艰巨,但是我们抱有信心”。
直面挑战,毫不退缩。总理坦诚、自信的回答让在场的中外记者频频点头。
信心来自人民,力量来自人民。会前,网民向总理提的问题超过了100万条,点击人数超过2600万人次。正如温家宝所说: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
“总理的心究竟离我们有多近?他在思虑什么?”招待会前,一位网民向总理“提问”。
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温家宝以自己的真情告白,向人们作出了郑重回答……
(选自2007年3月17日《光明日报》,有删节).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答:.孔子曾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本文的引用和介绍,你看到怎样的一个总理形象?
答: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与作用。
答:.温总理在解释“快乐”的含义时引用了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联系你的体会,谈谈温总理所说的“快乐”的内涵。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戈12—14题。
云朵中的羌族能否幸存?
四川大地震把羌族推到灭绝的边缘。不过,一些专家希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能使这个曾经兴盛的少数民族获得重生的机会。
以“云朵中的民族”著称的羌族一直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如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汶川、茂县和北川等县,而这几个县都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许多专家认为,此次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的影响近乎灭绝之灾。有些人担心,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可能将意味着羌族文化的消亡。
还有些专家指出,羌族文化在地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经过世世代代与汉族的共生融合,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计划,其民族传统的日渐淡化也是无可避免的结果。他们预计,此次地震将会进一步削弱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认为羌族在地震之前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的专家指出,羌族没有书面语言,且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他们指出,羌族的“汉化”在北川尤为明显,因为绝大多数羌族传统的吊脚楼都在汶川和茂县。北川的建筑都很现代,只有很少的羌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能讲羌族话的人就更少了。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认为,北川在地震中损失了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以及绝顶珍贵的活体记载——人。包括北川羌族博物馆珍藏的800件文物在内,许多史料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组建保护羌族文化专家组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许多都已罹难。
北川县青片乡是少数几个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保持村民原有生活风貌的乡镇之一.但地震后由于家园被毁,绝大多数人已离家另谋职业。青片乡正河村村主任杨华武认为,全面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刻不容缓。他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挽救羌族文化。重建羌族自治区首府是重新展现羌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选自2008年6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下列说法不能支持“羌族文化濒临消亡”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制定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计划,使羌族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
B.羌族文化在震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 |
C.此次地震加剧了对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削弱。 |
D.羌族世世代代与汉族共生融合,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
.下列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都已罹难。 |
B.羌族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因而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 |
C.四川大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来说是灭绝之灾。 |
D.有的专家认为在地震之前羌族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在四川大地震中都已经永久埋在了废墟下,这意味着挽救羌族文化的工作举步维艰。
B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羌族文化就可能消亡。
C只要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就能使羌族文化重现生机。
D由于作为弥足珍贵的羌族文化活体记载的羌民在这次大地震中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因此保护羌族文化困难重重。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32—34题。
墨子“义”探微徐华
有关“义”的论述,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贵义》篇云“万事莫贵于义”。《天志上》篇也提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纵览《墨子》全书,“义”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
墨子所讲的“义”,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义行”,二是“义政”。所谓“义行”,首先便是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杜绝任何不劳而获、非法攫取的企图;同时,作为个体,还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所谓“义政”,就是要“爱民”、“利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在墨子看来,这既是为政者的职责所系,也是判断其得失成败的标准。
可见,墨子倡导的“义”,内涵相当丰富,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同时也是执政治国的理念。墨子的十大主张,几乎都是以此为底蕴展开的。墨子认为,平常之中处处皆可“见义”、“行义”,走在路上看到有人背不动米而及时伸出援手是“义”;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追求、“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孜孜不倦、勤勉行政,从而令“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人民安居乐业,“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则更是“义”。因此,不能因为“义”小而轻视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便畏缩退却。
墨子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少义”甚至“无义”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愿,二是不能,三是示范群体的集体缺位和失范。在《贵义》篇里,墨子就曾严厉批评了当时那些所谓的“知识精英”们“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然而不为”的消极态度,谴责了为政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置天下人于水火之中的恶劣行径,呼吁他们改弦更张,多为百姓着想,为国家、为社会“不扣而鸣”。
针对上述问题,墨子提出了四条解决办法和思路:首先是使人们明白“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的道理,充分认识到“行义”乃是“两全”之举:今天别人有了难处,你去热情帮助,明天倘若你遇到了困难,别人不也会如此吗?只有将心比心、相互扶持,大家才能共渡危急、共襄前行。其次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举公义,辟私怨”,使善者能真正得赏——“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恶者终得其罚——“抑而废之,贫而贱之”,藉此鼓励和促进人们“向义”、“践义”,自觉地以“义”为贤、以“义”相亲、唯“义”是尊,并对“不义”者产生震慑效应。再次是示范群体自身应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这样的行为,是其该做的吗?所谓“义者,正也”,如果连最高权力者自己都不能“行义”,反倒经常地“毁义”、“害义”,那又如何教民众去“为义”呢?最后,就是各尽其能、同心协力,“然后义事成也”。
总之,墨子对于“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它是“天下之良宝”,是达成其所希冀的“大不攻小,强不侮弱,众不贼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骄贫,壮不夺老”、“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美好愿景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其特色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实践性也更强。它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深入发掘并加以借鉴。(选自2007年8月21日《光明日报》).下列不符合墨子倡导的“义”的行为的一项是()
A.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任何人都应该亲自参加劳动,自食其力,消灭好逸恶劳思想。 |
B.每个人都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乐于助人,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道德上共同提高。 |
C.统治者要“爱民”、“利民”,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及时解决人民的困难,大力发展经济,休养生息,让百姓富裕,社会安定太平。 |
D.统治者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追求,孜孜不倦,勤勉行政,让人民安居乐业。 |
.下列不属于墨子用来解决社会“不义”甚至“无义”的办法和思路的一项是()
A.提高认识,要让人们明白“行义”可以双赢,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
B.加强制度建设,激浊扬清。一方面要让“行义”者得到经济和官职等现实奖赏,促进人们“向义”、“践义”、亲义、尊义,同时也要让不义者得到严厉的惩罚,达到震慑目的。 |
C.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勤俭节约,带头不欣赏歌舞,寻欢作乐,追求享受。 |
D.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相互帮助,同心协力。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义”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他的十大主张,都是以“义”为底蕴展开的。 |
B.墨子的“义”内涵十分丰富,既是为人处世的准绳,也是执政治国的理念。其中“义行”偏重于个体的行为准则,而“义政”则主要针对统治者治国而言。 |
C.墨子严厉批评了当时“士”阶层空口谈“义”却不努力践行的消极态度,谴责了统治者只为满足私欲而不顾人民死活,认为这是导致当时“少义”甚至“无义”的两大原因。 |
D.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特色更突出,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可操作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有人不理解,问他。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思。.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2007年8月6日,有删改).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
B.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
D.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草根”欲自办山寨版春晚学者:何必叫板央视
“人民春晚人民办,人民春晚为人民!”家住朝阳区华严北里的施孟奇与朋友构思的“山寨版春晚”正在筹划。他说,“山寨版春晚”将通过网络与央视春晚同时播出,为民间高手提供舞台,与百姓互动是“山寨版春晚”的宗旨。
创意 民间“卧虎藏龙”激发创意
在京工作6年的施孟奇今年36岁,从事计算机工作。一个多月前,产生了办“山寨版春晚”的想法,并称要“叫板央视”。“近年央视春晚新意不多,观众抱怨越来越不好看。”施孟奇认为,民间有绝活的高人、原创艺人特别多,为什么不请他们。他说,“山寨版春晚”将通过网络直播,与央视春晚同时播出。
昨日(29日),开着写有“山寨版春晚”的面包车,施孟奇来到位于立水桥的“山寨版春晚组委会”办公地点。施孟奇说,观众主要面向老百姓,特别是不能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和大学生。
人员 组委会将选百名志愿者
目前,“山寨版春晚”筹备团队现已成立,成员约十名,分别负责网络技术、节目策划、节目质量审核、拉赞助、定场地等。
丁先生是“山寨版春晚”筹备者之一。“我有这方面的资源。”丁先生说,他的支持和鼓励起了很大作用。作为一名演员和歌手,丁先生在团队中担任节目审核。“关键要有新意,央视春晚中没有的,我们要有。”他说,自己将在数百件参选作品中“海选”。
另一成员周女士负责招募人员。她说,目前已有三百多人报名志愿者。“邮箱里很多邮件还没看,QQ也挤爆了。”周女士表示,将挑选至少一百名志愿者,从事场务、接待等。
资金 企业赞助多以实物体现
关于“山寨版春晚”的资金,施孟奇表示,原本预算50万,邀请观众300名,演员百人。但以现在的火爆情况,成本会超。
“‘山寨版春晚’全部费用通过拉赞助解决。”施孟奇解释,赞助以实物体现,尽量不收现金。目前,已联系6家企业,由其提供彩排及演出场地、舞台用品、饮料等。此外,他们与一家网络公司商谈服务器问题。晚会直播时将打赞助商名字。
施孟奇表示,演员自愿参加,无薪水,但演出的交通费、食宿费将由组委会负责。
参与海外游子欲献歌《故乡》
目前,已有多位民间爱好者向“山寨版春晚”提交节目。报名者之一,山东的王先生是一名业余小品作者,目前已创作53部作品。
“我支持施孟奇。”王先生表示,他准备了两部小品,讲述的是农民过年的故事,正在当地排练,希望入选。
另一位参与者、美籍华人谷先生刚回国。“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参加。”谷先生说,“山寨版春晚”如果办好了,能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但特别应注意艺术要和健康思想相结合。
谷先生准备将自己创作的歌曲《故乡》提供给筹备组。他说,该作品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曾获团中央、文化部等部门主办的“青春中华”———首届青年文化周活动主题歌征集比赛一等奖。
点评百姓自娱自乐何必叫板央视
北大教授夏学銮认为“山寨版春晚”可丰富节日文化。
昨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百姓自办“山寨版春晚”在活跃春节文化生活上是有意义的,体现了多元化的节日特征。
但夏学銮指出,“山寨版春晚”创办者不应提出“要与央视春晚叫板”之类的宣传口号。
央视春晚所代表的是主流文化,百姓自娱自乐如果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冲突,可能面临的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其合法性也会遭到人们的质疑。.下列对这则通讯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山寨版春晚的组织者一开始就估计到报名演员会十分火爆,所以组委会只负责演员的交通费、食宿费,而不支出演出薪水。 |
B.从收到的节目看,“山寨版春晚”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关注,有的报名节目质量相当高。 |
C.山寨版春晚叫板央视春晚极可能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冲突,有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 |
D.北大教授的意见引起我们对山寨版春晚的多方面思考,有利于大家全面辩证地看待山寨版春晚“叫板央视”的影响。 |
E. 这篇通讯及时报道了山寨版春晚的筹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对山寨版春晚的关注和期待。.施孟奇的山寨版春晚要办出什么特点?他们试图通过哪些办法来办这台春晚?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孟奇称他的“山寨版春晚”要“叫板央视”,而有的学者“山寨版春晚”创办者不应提出“要与央视春晚叫板”之类的宣传口号。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说法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