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
艾斐
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因此,维护文化安全成为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决非封闭自囿。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作“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骨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因为,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相较于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积累与文脉延亘,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花木兰、孙悟空、熊猫、武术,以及《道德经》、《论语》、《庄子》、《易经》、《孙子兵法》和四大名著等,就常常成为其开发新项目和创造新产品的素材。不独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在其文化产业的生产链上也少不了中国文化元素。
面对安全威胁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有效的文化安全屏障要在主动进取中而不是被动圈地中筑起,这是由文化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把文化资化成精品佳作;只有精品佳作形成阵势,才能产生文化魅力;文化有魅力、有召唤力,才能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与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提醒我们,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我们有效防范,更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安全是民族传承、国家稳定、人民得享文明之光的重要保障,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在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的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3月15日24版)下列有关“文化安全”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安全问题是指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招致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而带来的风险问题。 |
B.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往往缘于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 |
C.防范文化安全风险,须靠自强自律,发展民族文化,抵御文化,警惕各种不良文化现象,让创作导向真正围绕人民这个中心。 |
D.防范文化安全风险,除了要解决许多外部因素之外,还要立足于内部,实现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开拓创新。 |
以下对文化“开拓创新”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开拓创新,不仅仅是让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发展,还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从中获取创造新产品的素材。 |
B.开拓创新,要靠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而是不靠单纯的防堵与抵挡。 |
C.开拓创新,要吸收消化有价值的外文化以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但不能无选择性地全部吸纳而丧失自我。 |
D.开拓创新,是保持我国文化在世界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增强抗冲击能力、始终不受非本土文化影响的关键。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维护文化安全,最有效的防范是自强自律,最有力的维护是开拓创新。防范是针对外部因素而言,维护则是针对内部因素而说。 |
B.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能称霸全球,原因在于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而强势的文化,这种文化既有欧州因素,也不乏中国元素。 |
C.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也是增强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和能力的重要条件。 |
D.只要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的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就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有表现的人物与无表现的人物
钱穆
①我们通常听人说,某人无所表现,似乎其人无所表现即不值提。但在中国历史上,正有许多伟大人物,其伟大处,则正因其能无所表现而见。此话似乎很难懂,但在中国历史上,此种例,多不胜举,亦可说此正是中国历史之伟大处,也即是中国文化之伟大处。
②例如吴太伯,又如伯夷、叔齐,在历史上皆可谓无所表现,而为孔子所称道。孔子曰:“太伯其至德矣乎!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又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似乎孔子乃在其无表现中赞扬其已有所表现。而且是表现得极可赞扬。我们也可说,此乃是在人群社会中,在历史上,一种不沾染不介入的表现,一种逃避脱离的表现。
③后来太史公作《史记》,又将《吴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之首。他在《伯夷列传》中,屡屡提到因伯夷之无所表现而无可称道,甚至其人若犹在或有或无可信可疑间,只因孔子称颂了他。太史公又用颜渊作陪衬,他说:“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其实颜渊也就无所表现,故太史公引来推崇伯夷无表现之伟大,而褒然列之于列传之首。
④以下中国历史上遂搜罗了极多无所表现的人物,而此等人物,亦备受后世人之称道与钦敬。故我说此乃中国之史心,亦即中国文化传统精义所在。诸位只有精读中国史,深研中国历史人物,始能对此有了悟。
⑤如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他并不是不能有表现,却又不想表现。后来刘先主三顾草庐,始肯出许驰驱。他在《出师表》中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今且问,此两语是否当时诸葛真意?我且举其友作证,一是徐庶,他知诸葛最深,应亦是一有作为人。初事刘备,曹操获其母,庶乃辞备归操。虽仕至御史中丞,然在历史上,终不见徐庶曾为曹操设一谋,划一策。其人便如此无表现而终了。又一人如庞德公,时荆州刺史刘表屡以礼延,不能屈,隐鹿门山,采药以终。诸葛孔明常拜于其床下,可见其人亦非不能有表现,只是宁为一无表现人。
⑥此种尊崇无表现人物之传统,又影响到小说。如唐人《虬髯客传》,即是故意要描写一个无表现之英雄。又如《水浒传》叙述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开始却有一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此人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是一无表现人物。《水浒传》作者,把此一人闲闲叙在前面,真使后面忠义堂上宋江以下一百零八位好汉,相形减色。此种笔法,可谓与太史公《史记》三十世家以吴太伯为首,七十列传以伯夷为首,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是能直探史心的一种大手笔,诸位莫轻忽过。
⑦今天诸位也可说是各处在衰乱之世,不免有生不逢辰之感。然诸位一读历史,知道研究历史人物,便知我们尽可做一不得志和失败的人,或甚至做一无表现之人。这一时代是失败了,但处此时代之人,仍可各自有成,并可有大成。只要人能有成,下面时代便可挽转,不使常在失败中。若人都失败了,则一切完了,下面亦将无成功时代可期。孟子曾说:“禹、稷、颜回同道,易地则皆然。”禹、稷是有表现的人,颜回则是无表现的人,这只因时代不同。但不论有表现无表现,历史传统,文化精神,却同样主持在他们手里。孟子又说:“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不为正是无表现。所以若时代不许可,我们尽可不强求表现。一旦时来运转,风云际会,到那时自有出来表现的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留得有人,还怕历史中断吗?
(选自作者1961年在香港的学术讲座《如何研究中国历史人物》,有删节。)
【注】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高中肄业,自学成才。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教授,香港大学、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现代历史学家,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晚年定居台湾。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按正确的给分,多选不给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正因![]() |
B.孔子赞扬吴太伯,是因为吴太伯能在无表现中有所表现。 |
C.司马迁并不真心推崇伯夷,也不赞成孔子对伯夷的评价。 |
D.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许以驰驱,但此后一直无所表现。 |
E.无表现人物的特点是:能有所表现,却主动选择不表现。关于作者的观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远离社会,不沾染不介入,是一种逃避脱离的错误做法。 |
B.作者认为,大量搜罗无表现的人物,说明中国人有盲目崇古的传统。 |
C.作者认为,《水浒传》里,真正的英雄不是一百零八将,而是王进。 |
D.作者认为,孟子所说的“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是至理名言。 |
第五段中列举徐庶和庞德公的例子,有哪两方面的作用?
结尾一段的划线句,先说“我们尽可做一不得志和失败的人,或甚至做一无表现之人”,接着又说“仍可各自有成,并可有大成”,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根据文意,作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烛 心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请写出主人公小薇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都是谁?他们的性格特点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展开想象,续写小薇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如何接待了小男孩,等等,想象要入情入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不久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针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在能源和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大声疾呼:“美国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更有甚者,人类文明的未来正面临着危险。”戈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的尴尬境地——从中国借钱购买波斯湾的石油,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困境:高昂的油价,过度的排放,脆弱的经济,紧张的国家关系。戈尔为美国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国家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也许这一方案并不适合所有国家,但戈尔“这需要彻底地改变的理念和勇气”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但低碳之路并不平坦,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许多政治家在选票的“诱惑”和“威慑”之下随波逐流,没有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些政治家并不缺乏敏锐的战略眼光,只是缺乏勇气!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从现实利益看,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查塔姆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一篇题为《气候变化: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注重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气候技术,与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其地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立即行动。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就越高。如果将减排的开始年度从2010年推迟至2020年,全球每年所需的减排量将增加一倍。中国应当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实现绿色发展,建立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并为建设和谐世界作贡献。当然,是否承诺是一回事,怎样承诺、承诺多少又是一回事。任何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加入全球减排行列,将意味着选择一场公共资源战争,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黑色战争。(选自《科学时报》,有删改)根据文意,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能源、环境和安全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 式 |
B.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就是要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 型。 |
C.低碳经济同时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 可持续性。 |
D.低碳经济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
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戈尔分析说:美国目前处境尴尬,生存面临危险,这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问题。![]() |
B.戈尔提出一个可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境的方案,即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 并要求各国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 |
C.尽管已有很多人认识到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仍困境丛 生,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 |
|
D.政治家们没能承担应有的责任主要是因为目光短浅,片面迎合大众发展经济的要求。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如果实现低碳经济,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从而挫 伤人们环保的信心。 |
B.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长时间的等待,换来的代价将更大——减排量增加,国 际关系更为紧张。 |
C.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国内绿色发展,建立一个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一条适 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 |
D.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无论是从现实利益角度看还是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发 |
展低碳经济都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徐百柯
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文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矍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
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
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久不通信。”
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笃忠执着。
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
在陈寅恪托付毕生著作的那几日见面中,一天,蒋天枢如约上门,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也不在意,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那年,他已年过花甲。
接触过蒋天枢的复旦教师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心中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
有人评说,蒋天枢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而这种负载感正是传自其师门。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就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
编撰陈寅恪事辑,蒋天枢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示,他的中心意旨是想写出陈先生是“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
蒋天枢出身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有师生之谊,并且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同行或学生“王国维长王国维短”,即便语气中充满敬意,也会引起他的侧目。在他看来,说“王国维先生”已经大不敬了,何况直呼其名;至于他自己,当然恪守旧例,开口闭口“静安先生”。
同系的名教授朱东润是个性情中人,一次开会,说到得意处随意评了几句“陈寅恪什么什么”,其实未见得有什么不敬之意。还没等在座诸人反应过来,蒋天枢从人群中拔身而起,指着他哼哼了几句,便拂袖而去,只留下朱先生哭笑不得地摊摊手,连声“啧啧”。十足的难堪。
如今复旦中文系的名教授章培恒是蒋天枢的弟子,除了做学问,他显然还受了先生关于“尊师”的教诲。一次,他随蒋先生外出办事,晚上完事后照例送老师回家。途中下了场大雨,车到教师宿舍大门,遍地积水,而蒋先生脚上穿的却是家常的布鞋。章先生提议要背蒋先生,全然不考虑自己也已直逼花甲了,蒋先生自然坚拒了。于是,老师蒋天枢跨出车门,洒脱地直奔寓所,学生章培恒脱下皮鞋,一手拎着,在雨中着一双白袜跟在老师身后。
蒋天枢在1979年为《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所写的“题识”中说:“余欲纂'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已数年,悠忽蹉跎,今乃得从事辑录,距先生之逝世已将10周年,余亦老矣。”1997年,此书增订再版,章培恒在“后记”中引用了这段文字,随后心有戚戚然:“现在,距离蒋先生的逝世也已将近10周年,而我也已经老了。”
这些都不是虚辞,字里行间,透出师道的重量,后人读来,满页沉甸甸的。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
(选自《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蒋天枢是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陈寅恪晚年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他,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笃忠、值得信赖的人。 |
B.蒋天枢晚年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在1981年出版了《陈寅恪文集》,并出版了自己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是“陈寅恪”的名字得以重现大陆的根本原因。 |
C.出于其传自师门的文化负载感,蒋天枢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而他的一些同行或学生则对王国维大为不敬。 |
D.本文对蒋天枢的叙写,除了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之外,还写了朱东润、章培恒等人,从侧面衬托他尊师重道的高尚品格。 |
E.本文讲述了蒋天枢尊师重道的感人事迹,紧扣题意选材,叙事简明扼要,细节刻画传神,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他对师道的尊重。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蒋天枢《履历表》中有关社会关系”的说明文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文章结尾说:“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当下应该如何传承师道?(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l5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l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摘自《共鸣》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
B.文章第三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文章第3段“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这句话有怎样深刻含义? (4分)
(6分)
(1)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2)为了将来告别中学之后,可以“漂泊”,你还需要准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