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永忠乘飞舸追且射,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①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寻充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永忠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①邀击:拦击,截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薄:迫近 |
B.数其残暴斩之数:列举 |
C.次铜锣峡次:停留 |
D.永忠与相比比:匹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桥傅于城,遂克之 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
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复旋绕而出 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故止封侯而不公 及杨宪为相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当时他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受到明太祖的称赞。 |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每次回到京都以后,都受到了明太祖的接见和嘉奖。 |
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 |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 |
断句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6处。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选自《孙子兵法 虚实篇》)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②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从文章中找出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两个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①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②。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③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注:①巡狩,天子亲往诸侯境内巡视。天子所至,诸侯都要来朝见。②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③械系,用桎梏锁起来,拘捕关押。)(《史记·淮阴侯列传》)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素与信善善:友善、交好 |
B.高帝以陈平计 以:用 |
C.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望:抱怨、希望 |
D.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畏恶:害怕、嫉妒 |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骂曰:“公非长者!” | B.弃甲曳兵而走 |
C.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 D.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 |
下列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今有事,亡去不义 | B.信初之国 项王死后,亡归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
C.欲谒上,恐见禽 | D.高祖且至楚 |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
下列对本文意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信位尊权重,招致疑忌,险酿杀身之祸。 |
B.韩信卖友保身,彻底解除了刘邦的疑忌,并被封为淮阴侯。 |
C.樊哙因韩信去拜会,深感荣幸,礼敬有加。 |
D.韩信才高气傲,不屑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同列。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
对下列加线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B.数罟不入洿池 |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夫晋,何厌之有 |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核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诣:访问,拜访。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略:大体,简要。
若事之不济济:救济。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机:关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立则见其参于前 |
B.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
C.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君子尊贤而容众 |
D.荆州之民附操者其不可者拒之 |
下列句子全都能够作为曹操必败的根据的一组是
①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散 ④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势耳,非心服也 ⑥荆、吴之势强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③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写形势危急,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在分析了曹、刘的情况后,坚定孙权抗曹的意志。 |
B.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采用激将法成功游说孙权抗曹。 |
C.面对心怀疑虑的孙权,诸葛亮说曹操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刘备以逸待劳,必将击溃曹军,打消了孙权的顾虑。 |
D.诸葛亮的一番劝说之后,本就又不甘心臣服于曹操的孙权,终于坚定了孙刘联盟的决心,开始与臣下谋划抗曹事宜。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2)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郑羲,字幼麟,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①浑之八世孙也。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书博士。天安初,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据汝南来降。显祖诏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赴之,并招慰淮汝,遣羲参石军事。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来迎。既相见,议欲顿军于汝北,未即入城。羲谓石曰:“机事尚速。今珍奇虽来,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②,据有府库。虽出其非意,要以全制为胜。”石从羲言,遂策马径入其城。城中尚有珍奇亲兵数百人,在珍奇宅内。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羲谓石曰:“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其夜,珍奇果使人烧府厢屋,欲因救火作难,以石有备,乃止。明旦,羲赍白虎幡慰郭邑,众心乃定。
明年春,又引军东讨汝阴。刘彧汝阴太守张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锐攻之,不克,遂退至陈项,议欲还军长社,待秋击之。诸将心乐早还,咸称善计。羲曰:“今张超驱市人,负担石,蚁聚穷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尽,不降当走,可翘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石不纳,遂旋师长社。至冬,复往攻超,超果设备,无功而还。历年,超死,杨文长代戍,食尽城溃,乃克之。竟如羲策。
延兴初,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索。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羲到,宣示祸福,重加募赏。旬日之间,众皆归散。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
李冲贵宠,与羲姻好。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并在任廉贞,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太和十六年卒,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 (选自《魏书•列传四十四》,有删节)
注:①将作大匠: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②管龠:锁匙。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做……妻子 |
B.羲赍白虎幡慰郭邑把东西送给别人 |
C.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被 |
D.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怨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 | B.要以全制为胜 石率精锐攻之为州郡所信 |
C.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 | D.众心乃定 |
以石有备,乃止食尽城溃,乃克之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郑羲明智的一组是()(3分)
①遣羲参石军事②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据有府库
③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④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
⑤羲皆申表称荐⑥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
A.②③⑤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大家商议要把军队驻扎在汝水以北,不马上入城。郑羲告诉元石,军机之事,贵在神速。现在常珍奇虽然来了,但意图不明,我们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中,夺其锁匙,占有其府库,以便全面控制局势。元石接受了郑羲的意见。 |
B.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郑羲还告诉元石,常珍奇虽然投降,但面有不平之色,应该严兵设防,以防意外。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烧府邸厢屋,想在救火时发难。幸亏元石有防备, 常珍奇只好作罢。 |
C.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据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于是退军至陈、项,本打算退军长社,到秋天再行攻打,众将都乐意于此。郑羲则认为张超坚持不了多久,应该安心地守在这里。元石不听,还师长社。到了冬天,再来攻打张超,结果无功而还。 |
D.十五岁的阳武人田智度妖言惑众,扰乱京索。朝廷因为郑羲深得河南老百姓的信任,被州郡长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抚。郑羲到该地以后,宣示祸福缘由,重加悬赏。十天内,聚集的民众纷纷归去,智度当即被擒拿斩杀。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1)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3分)
(2)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3分)
(3)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4分)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遗,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选自《后汉书·李膺传》)
李膺恒以疾不送迎宾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陈仲弓来,辄乘舆出门迎之。
膺居阳城时,门生在门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门下共争之,不得堕地。陈仲弓初令大儿元方来见,膺与言语讫,遣厨中食。元方喜,以为合意,当复得见焉。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
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岁日,翊引杯曰:“正朝从小起。”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膺乃叹曰:“汉其亡矣,汉其亡矣!夫善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亢:高傲。②张让:东汉末年专权的宦官。③陈仲弓,即上文中的陈寔。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谢:表示歉意,道歉 |
B.考死,妻子徙边考:通“拷”,拷打 |
C.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语:告诉 |
D.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 坐:因犯……罪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李膺“性简亢”的一组是()
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④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②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⑤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③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⑥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结交往来的人很少,但他的声名很高,社会上仰慕他的人很多。当时很多人希望能成为他的门徒,荀爽甚至以给他驾一次车为荣耀。 |
B.李膺做官威猛严峻,不畏惧权势。他做司隶校尉时,宦官张让权倾一时,其弟张朔依仗其势为非作歹,李膺带将吏把他从张让家里搜出逮捕,并依法杀掉。 |
C.李膺很有文才,他的文章被学生们争着阅读。他还善于识别人才,虽然聂季宝出身低微,但一谈话他就断定聂季宝是国家的栋梁,后果如其言。 |
D.李膺为人高傲,他不仅敢于打击宦官的嚣张气焰,甚至敢于冒犯皇帝。他把皇帝身边的太监吓得不敢出官门,把能得到他接纳的人称为“登龙门”,并因此获罪。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2)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