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序言中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材料二:201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上述材料中体现了我国的什么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有什么现实意义?
(2)请你谈谈对“强国必先强教”的理解。
(3)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你应该怎么做?(三点即可)
应对校园暴力 共建和谐校园
中学生张某在校常常炫耀自己的手机,同学王某向其索要,想玩几天。张某不给,两人争吵起来,王某仰仗身强力壮,动手打了张某,抢走手机。事后,张某因害怕报复,没敢声张,找王某想要回手机。王某更加恼火,叫来几个“朋友”,将张某暴打一顿,并威胁说:“以后有好玩的,要先想着我们,不然有你好看的!”从此以后,张某陷入痛苦之中……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教训惨痛。请运用《安全教育》相美内容回答,张某的经历警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你回顾一下,你知道的我国法律有哪些?请列举三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是需要我们继承的精华,其中孝道、诚信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想一想,《弟子规》中对孝道(或诚信)是怎么具体要求的?我们课本中对孝敬父母(或做诚信之人)又是怎么要求的?你能选择一个方面(孝道或诚信)说一说吗?
寒假里,你走在大街小巷,或是同亲朋好友、家中长辈聊天的时候,有没有感受到或谈到社会的变化呢?你看到或听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过什么变化?你能列举一下吗?并请试着说一说是什么原因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这些变化?(试分析出两条原因)
材料一:中西方之间有许多处理问题时态度和方法的不同。比如:欧美的老人,多忌讳由别人来搀扶,他们认为这有损体面,是受轻视的表现,而在中国,搀扶老人则是被看做尊敬老人、有修养的举动。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国外的文化艺术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一些西方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很热衷,争相效仿。相反,中国的传统节日对年轻人越来越失去吸引力。
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回答:
(1)中西方处理问题时产生不同的态度和方法的原因是什么?
(2)青年人应怎样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和节日?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探讨会上的讲话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的课本里有许多中国古语,这些古语对我们做人做事有很好的启迪。根据你对下表中所选的中国古语的理解,完成对
表格空白处的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