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
材料一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 皮洛夫
材料二 “一把枪挑起了一场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折射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
(3)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是什么?
(4)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政治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材料二: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式,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期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政治改革”的名称是什么?当时在位的日本天皇是谁?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3)曾向中国学习的日本,而今国民收入却远高于中国。对此,你有何感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未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致命的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指的又是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中董仲舒所说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在他的建议下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1+2分)
(3)材料二中的“孔子之术”指的是哪一学派?它的创始人是谁?
(4)材料三反映的是汉武帝创办的什么机构?该现象和材料二有什么联系?
(5)材料一、二所采取措施截然不同,但统治者的目的却一样,请回答出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丞相王绾说: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李斯说:不行,当初周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利太大,造成长期的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材料三:一天张三拿了原齐国的刀币钱来到市场想买牛,结果发现市场上的人争论不休,原来他们拿者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他只好叹口气回了家。一次,原魏国人李四到街上去买了三尺布,可回到家一看不足三尺于是回去找老板理论,可老板认为自己是按标准裁的布坚决不退。两人把官司打到秦始皇那里。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写出姓名)?请写出他完成扫六合行动的时间起止。
(2)针对材料二中反映的不同建议,秦始皇选择了谁的建议采取了那种制度?(2分)
(3)针对材料三中反映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2分)
(4)你认为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功绩是什么?(1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着人们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定的日子。
材料二 秦国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城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在为“天府之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秦国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秦朝还有一著名的水利工程又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这三句话出自哪一古代典籍?
(2)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请用一句话评价说话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4)结合材料,谈谈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或学习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