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故曰,四民异显而同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王阳明文集》
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
(1)有的学者认为王阳明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请根据材料一中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论证这一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于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
材料二 1875年,清廷面临着来自东西方向的双重危机:西部沙俄在利用新疆阿古柏分裂势力实现其侵略扩张阴谋的同时,又亲自出兵侵占伊犁,新疆已经完全丢失;东面日本图谋台湾。清廷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主张“海防论”,即放弃新疆,主要防御东南沿海;而左宗棠则认为:“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而且从战略意义上考虑:“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在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历时近五载用兵,使新疆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材料三 1965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议案,通过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决议。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举行。以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大会,并表示祝贺。大会于8日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等7人为副主席。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等坚决主张收复新疆的正确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西藏采取上述举措的意义。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张载(1020-1078),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他的名言。
材料一他(张载)提倡“民胞物与”思想:“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天地之性是至善至美的圣人之性,气质之性受人们禀气条件的限制,包含饮食男 女的自然本性,故而有善有恶。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通过学习,明了物性,通晓人性,通达天性。)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并对此作出简要评价。(7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载思想对儒学发展的作用。(8 分)
(15 分)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8 年 8 月 27 日,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 15 个国家的代表 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 公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公约》。主要内容是:缔结各方“斥 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 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和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其他各国都可以加入本公约。该公约于 1929 年 7 月 25 日生效,截至 1933 年,加入者共计 63 个国家。……列强对公约还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条件,这些条件集中到一点,就是各国都拥有自己“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的权利。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非战公约》签署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非战公约》的内容进行评价。(7 分)
(15 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行政集权会腐蚀人们的公民精神,会使它治下的人民萎靡不振;它虽然可以迅速 有效地积累力量,但会损害这些力量的再生,更会损害一个民族的持久繁荣。在无限 权力影响下,公民将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逐渐习惯于顺从这种权力。
制度的保障和乡镇的民主精神共同孕育了美国的乡镇自由。在新英格兰,他们从 乡镇的管理及其组织形式中获益。他们有发自内心的对秩序的遵守和维护,他们对义 务和权力的关系有深刻的、科学的理解,最终创造了一种权力的和谐局面。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托克维尔(1805—1859 年),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出 生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1838 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9 年一度出任外交部 长。代表著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托克维尔的民主观。(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托克维尔高度关注“美国民主”的原因。(9 分)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清朝政权实行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在财政管理制度上,也集权于中央。 地方赋税收入,除按额存留俸工等项外,“一丝一粒,无不陆续解送京城”,归户部管 理分配。地方如有额外需要,必先请旨,然后方得经领动用。……直到咸丰同治以后, 各省征收厘金,情况才有所改变,但那时,清代的整个财政,已混乱不堪了。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903—1910 年)中央“一部三处”(度支部、税务处、清理财政处、督办盐政处) 的设立和职责的明确,使人事权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地方上,如对直隶原来练饷局、 筹款局、印花税局、赈抚局、水利局、海防支应局等庞杂紊乱的财政机构归并裁撤。…… 各库款项,统存于直隶省银行,各衙门局所应领之款,先由财政处核准,发给支票, 向银行领取。……因得不到督抚的支持,许多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自伍振华《略论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及主要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