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出自美国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的有关中、苏两国某一历史时期粮食产量比较图。下列对此图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两国农业呈现待续增长的趋势 |
B.“左”倾错误曾长期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
C.苏联的农业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 |
D.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反映了两国不同的经济改革思想 |
甲午战后, 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 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想要说的是()
A.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 |
B.国际关系中实力和正义同等重要 |
C.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 |
D.日本的 “铁拳”比中国的正义更实际 |
分析下列表格数据:1840年前与1865年、1894年中国生丝销量()
时间 |
总销售量(万包) |
出口量(占总量%) |
内销量(占总量%) |
1840年前 |
6.4 |
0.9(14.06%) |
5.5(85.94%) |
1865年 |
10.1 |
4.2(41.58%) |
5.7(56.43%) |
1894年 |
16.02 |
8.23(51.94%) |
7.7(48.06%) |
下列各项中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D.中国生丝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在评价一位进步思想家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他评价的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
C.李贽的《焚书》 |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集市数 |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集市数 |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集市数 |
直隶 |
14 132 |
82 527 |
43 537 |
山东 |
42 104 |
64 1126 |
74 1583 |
陕西(关中) |
16 143 |
21 238 |
28 264 |
江西 |
45 459 |
51 545 |
43 976 |
福建(不含台湾) |
19 131 |
15 205 |
39 511 |
广东 |
— — |
72 1270 |
71 1959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