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
|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 C.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
| D.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
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
|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 D.宰相权力的大小 |
《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材料反映了()
| A.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 C.“三纲五常”的原则 | D.“天人感应”的思想 |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
| D.参加日内瓦会议 |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
|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
|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
|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还将首次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阅兵,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大规模阅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这是因为()
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一百多年时间里取得的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阅兵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④阅兵的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