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三,概括儒学对韩国和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材料二 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元首正式宣布中俄互办国家年。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特点是参与层次高、活动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社会影响深。目的是宣传中俄友好,增强政治互信,增进传统友谊,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推动中俄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两国的共同繁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辽东的三级教育管理体系之中最大的败笔当属提调官制度。……辽东卫所官长出身行伍,儒学经义并非其专长,他们对于以儒学教育为主体的卫学管理往往不得其法。加之频繁的战事,辽东提调官大多无法有效的完成其应尽的职责。……巡按御史出任提学官为辽东教育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是明朝中央政府针对辽东边地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特殊政策。辽东地广人稀,战乱不断,实行军事化管理。巡按御史乃科甲出身的文官,对于教育事务并不陌生;同时,又身具监控地方官员及政务的职权,能够对辽东地方提调官进行有效的约束。可以说将提学这一文职工作交由巡按御史来完成,是在辽东边地特殊背景下的最佳选择。
但就辽东提学官是否称职这一问题,还需要另作深入的探讨。致使辽东提学官对于卫学管理成效发生质疑的事件是明代辽东书院的兴建。……辽东的卫学教育亦不例外,生员素质大不如前,教官懈怠情况严重,制度学规难以得到执行。在这种情况下,辽东提学(巡按御史)积极采取措施,以求扭转地方教育的颓势。面对众多问题,提学官并没有在教育制度内部实施改革。而是选择跳出国家的地方教育体系,在都司、卫学之外另立学校,希望以书院教育来弥补原有教育体制的不足。姑且不论成效如何,提学官作为教育体系的执行和维护者,却进行着一种侵害原有教育体系的行为,这一问题本身就很耐人寻味。——张东冬《明代辽东卫学初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试分析明代在辽东地区任命巡按御使为提学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辽东巡按进行地方教育改革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古代欧洲,宗教与世俗君主并立。君主掌握世俗君权,管辖世俗界,教会则在精神世界里掌握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二 存在于血缘的自然经济基础和等级阶级结构之上的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材料三 通过与君权的博弈,贵族们将其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的贵族精神传统保存了下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4)当中西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试概括其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人由于对历史的非常不了解而在产业革命中寻找资本主义的起源。当人们进一步研究这种起源时,这种起源就随着向后推移:它也许同商业和货币一样古老,或者同穷富之间的区别一样古老。大工业制度所特有的东西就是资本用于商品生产以及资本在这种生产过程中的形成本身:这就是资本家阶级的存在,资本家阶级本质上就是工业上的一个阶级。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业革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民办报刊开始一般是依托于社团或学会,这个时期的舆论基本上还是一种自主性的言论表达,到了后来,很多有明显政治目标的政党直接创办报刊,这时候的报刊舆论就直接服务于宣传的需要了。
…… ……1929年12月29日的(《大公报》)社评《国府当局开放言论之表示》写道:“查党国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多少有承袭苏联式或法西斯式理论之趋势,将完全置全国言论界于党部指导管理之下,而绝对统一之。其所谓统一,非仅言论已也,纪事亦然,故其理想的境界,为全国报纸言论一律,纪事亦一律,当局谓黑,则俱黑之,谓白则俱白之,其所是否者是否之,是此种制度下之报纸,其职责乃完全为当局作政策之宣传,不复含自由宣达民隐之意也。”
——唐小兵《清议、舆论与宣传:清末民初的报人与社会》
材料二在国民党统治的情况下,报纸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传递新闻信息的功用,因为国民党并未全面限制报纸获取新闻的渠道,并不特别限制报道新闻的范围,各报自然就可以各显神通找到“新闻”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较大的报纸也就容易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新闻分析的言论。而在共产党政权下,报纸被视为阶级斗争的武器,和党用以宣传、教育、组织群众的工具,其传递新闻信息的功能被大大弱化了。且什么信息可以传递,什么信息不可以传递,也有了严格的规定。
——杨奎松《新中国新闻报刊统制机制的形成经过》
材料三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四人帮”掌控的官方媒体淡化悼念活动。2月23日,福建省刘宗利在福州市贴出大字报《“阿斗”的呼声》,历数“四人帮”罪状,震动福州。2月26日,福州大学机械系教师厉海清在福州市东街口贴出《天仙子·葬志》词一首,表达了对林彪、“四人帮”的痛恨。3月9日,贵阳制药厂李洪刚等七名青年工人,在贵阳市贴出《对目前形势和新的任务的几点看法》的大字报。3月11日,福建三明市农机公司赵大中在三明市贴出题为《论扩大共产主义思想宣传——批判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张春桥》的大字报。
——摘编自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
(1)例举两份晚清时期政论性报刊及其依托的政治团体名称,评价材料一中“党国”“过去”的新闻政策?
(2)指出材料二中“共产党政权”的新闻政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报刊业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
(3)指出材料三中“大字报”出现的背景,评价“大字报”这种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