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印刷机彻底改变了个人获取事实记录、其他人的思想和遥远文化的方式;便士邮政改变了我们从朋友处获得新闻和我们与其他团体进行通信的方式;电话改变了我们的谈话方式并扩大了可进行问题讨论的人们的范围。因特网所能改变的东西都包含这些,但会远远多于这些。
——[英国]巴雷特著,李新玲译《赛伯族状态》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理论科学成果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变化。于是科学家们将信息作为人类历史上物质与能量之后的第三个开发对象进行研究,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就这样开始了。1969年10月,由于军事的需要,美国进行的计算机网络开发成功,由电话线连接起来的第一个实验网络搭建成功。此后为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种工具陆续由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发出一来。一直到全球信息网出现,互联网才成为一个成熟与稳定的巨大信息源。
材料三 2007年11月由联合国发起的互联网管理论坛第二次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探讨少年儿童与互联网的关系、保护少年儿童的上网安全成为此次会议的焦点议题之一。潘基文在致大会的信中特别强调,互联网为少年儿童开启了一扇通向知识和文化的大门,但也对他们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他希望论坛能有助于营造更安全的网络环境,保护少年儿童的上网安全。
请回答:
(1)归纳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互联网是在什么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概括归纳因特网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互联网的认识。
诗词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壁垒森严,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①中的“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是什么?诗词②中的“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2)导致诗词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的“远征”的结果如何?
诗词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但又跳不出特定时代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没有一个宽松、平和与自由的社会环境,经济就不可能继续发展,于是克服专制王权就成为那些具有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民族国家所面临的最大任务。英国内战就是为了克服专制王权,然而暴力革命的结果是消除了国王,却产生了另一种专制形式,即克伦威尔的个人独裁。
——刘成《英国兴衰千年回溯》
材料二(拿破仑在逝世前说了一段话)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鹫啄食我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献给法兰西;火种已经上升……到原来的地方,我却一直被钉在这里!……我无物遗留给我的儿子,我只有把我的威名留给他。
——《拿破仑传》
材料三拿破仑这些实在的成就使他受到普遍地欢迎。渴望复辟旧制度或认为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政敌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数人都因为他结束骚乱和建立起了一个可信任的、强有力的政府而欢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怎样“克服专制王权”,“又建立另一种专制形式”的。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二中拿破仑贡献给法兰西的“火种”是什么?他“被钉在悬崖绝壁上”的原因是什么?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克伦威尔和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时代因素。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和一个人一样,耳边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
请回答: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的是什么政府?为什么说是“悲惨的失败了”?这种“仿制品”在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这一时期还确立哪些主要政治制度?
(4)请概括说明材料一、二、三反映的三种政治模式本质上的不同。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怎样的一个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孙中山在所著的《建国方略》中说:“子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念熟,筹之有素,而后定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第一为破坏时期,拟在此时期内实行军法,以革命军担任打破满清之专制、扫除官僚之腐败……第二为过渡时期,拟在此时期内实行约法,建设地方自治,促进民权发达……俟全国平定之后六年,各县已达完全自治者,皆得选举代表一人,组织国民大会,以制定五权宪法,以五院制为中央政府:一曰行政院,二曰立法院,三日司法院,四曰考试院,五日监察院。宪法制定之后,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议士以组织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法院负责,而五院皆对国民大会负责。……第三为建设完成时期,拟在此时期内实行宪政,此时一县之自治团体,当实行直接民权。”
请回答:
(1)概括孙中山关于国家制度的设想,指出其积极意义。
(2)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建设的主要步骤,指出每一步的主要任务。从材料看,孙中山如何“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
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
(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