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 
|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 
|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 
|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反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形成“三冗”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出两个人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分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一4-分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1)据材料一、二,概况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概括材料三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对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
  材料二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
  材料三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并归纳其提出的主要原因。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主要史实。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抗战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及其影响?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 时期 | 
   职位 | 
   所享有权力范围 | 
  
| 明代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 
  
| 清代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 
  
  材料四(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二、三,概述秦代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变化。
  (2)据材料四,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字“马”的演变过程
  材料二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形意文字书写系统(也称中文)。汉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并唯一流传至今的形意文字,推估可追溯至4000年以上,汉字也被日文与朝鲜文,以及古代越南文等东亚多国语言使用。
  由于表意文字特性,让汉字可以跨语言使用,曾长期成为东亚地区交流的唯一文字。今可略分为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两个系统。前者用于中国大陆、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华人社区,后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另外,日本及韩国皆有其公布之官订汉字表。
  根据2005年世界主要语言实力调查报告,汉语排名世界第二。如今,中国在国外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发展很快。2008年后联合国采用的中文一律是简体中文。简体中文全面取代繁体中文作为唯一的中文交流文字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繁体中文将定位于传统文化或艺术的层面保留下来。如今,简繁之争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民众反应也不一而同,但持简体中文是一种进步观点的占绝大多数。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指出其演变的特点。(2分)
  (2)材料二中汉语排名语言实力第二的原因是什么? (3分)
  材料三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
  ——据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整理
  (3)中国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到唐朝达到高峰。据材料三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3分)
  材料四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4)据材料四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1分)
  材料五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南方籍文人也纷纷染指杂剧创作。大致到大德末年以后,杂剧创作活动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杭州。
  (5)根据材料五分析元杂剧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杭州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六 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6)据材料六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