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
职位 |
所享有权力范围 |
明代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
清代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
材料四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二、三,概述秦代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变化。
(2)据材料四,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3年9月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汉阳铁厂在湖北龟山建成投产。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1896年4月该厂改为官督商办形式,“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因计划不周,所购设备不适于炼制大冶铁矿提供的含磷较高的矿砂,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钢铁生产陷入困境。1908年3月26日,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盛宣怀任总理。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约年产生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内迁重庆,其余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作为敌伪产业清理结束。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62年,卡内基把以前自己入股的两家公司合并起来,成立了联合制铁公司。1890年,卡内基将公司名称变为卡内基钢铁公司,资金增长到2500万美元,他持公司半数以上股份。1892年,卡内基在合并了30多家厂商公司的基础上,在全美范围内成立了钢铁托拉斯公司,建立了从铁矿石开采、炼钢、以及运输到销售的一整套经营系统。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内基钢铁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它拥有2万多员工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它的年产量超过了英国全国的钢铁产量,年收益额达4000万美元。卡内基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为当时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
——摘编自《公司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阳铁厂和卡内基钢铁公司建立的背景,并归纳汉阳铁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与汉阳铁厂相比,卡内基钢铁公司具有哪些发展优势?并据此谈谈其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启示。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摘编自杨天石《战时国际关系)》
材料二: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至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发昌机器厂 |
中共一大 |
轮船招商局 |
《时务报》 |
五四运动 |
《青年杂志》 |
上海强学会 |
《申报》 |
淞沪会战 |
江南制造总局 |
阅读材料,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一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古代扬州繁荣的背景。(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衰”和曼彻斯特“兴”的原因。(1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监察系统的功能有三:一是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这主要表现在监督群臣的举止,以及对贪赃枉法管理的解法弹劾上。监察系统的第二种功能是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但实际上效忠也有两种,一是对王朝的效忠,二是对某个皇帝个人的效忠,这两者经常搅在一起,但皇帝经常更着重对自己的个人效忠。监察系统的第三种功能是根本性的,那就是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的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受皇帝个人素质的影响过大,受皇帝制度的影响更大。
——摘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理解。(8分。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