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世界各国文明在相互碰撞中既有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融合,但也有冲突,甚至战争。
材料一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一一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中国商品的净出口从1931年的14.17亿元猛降到1934年的5.35亿元,棉纱出口从1929年的34万担降到1935年的24万担,生丝从42万担降到18万担,茶叶从94万担降到63万担。出口萎缩首先影响到农产品价格,从1931年到1934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农业产值竟下降了47%,农村一片哀鸿萧条。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材料四    与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伊始时相比,近期中美关系变得日趋紧张,尽管奥巴马访华似乎有所缓和。目前利害攸关的问题仍涉及广泛,从美国对台军售、到奥巴马总统会见达赖喇嘛、到谷歌事件、到对伊朗的制裁、到人权争端以及气候谈判僵局。
——《全球视野——胡一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隋唐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进步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而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你谈谈关于中外交流方面的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国民大革命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哲学家在中国有着极高的威望和权力,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中国人非常关注以出生的确切时辰来判定他们的终生和幸福,认为某几天和某几个钟头是好是坏,是好运气或坏运气,哪些时日要做或不做某些事。
——摘编自利玛窦、金尼阁《基督教远征中国史》(1615年)
材料二我们切不可把自己看作是优等文明的传教士,或更糟的是,把自己看作是凌驾于“低级”种族的高级种族,认为自己有权利去剥削、压迫和欺压中国人。
中国人对进步和效率不屑一顾,由于忽视它们,在西方干扰中国之前,中国人过着宁静淡泊、欢快祥和的生活。从全人类的观点来看,中国由于消极遁世而产生的弊病无伤大雅,而欧美由于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而在世界上造成的罪恶则罄竹难书。中国人并不自高自大,他们不屑于自夸,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具有无比的优越感。他们承认与外国列强相比中国军事力量是弱的,但他们并不认为这种杀人的高效率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品质。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华民族是我所遇见的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准备起草一份严正的起诉书,控告每一个压迫中国的列强。
——摘编自罗素《中国问题》(1922年)
材料三费孝通曾这样说,在自己的国家,你是一个公民;在国外,你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他认为,这是一种文明使命,“一个异文化的环境中,你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种文化的代表,要为自己的文化负责。”他提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华文摘·世界如何看中国人》
(1)根据材料概括利玛窦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罗素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3)通过以上材料,你获得哪些认识。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感情中皆以对方为主,伦理关系即情谊关系,亦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 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
夫妇、父子共财,乃至祖孙兄弟等亦共财。若义庄、义田一切族产等亦为共财之一种。兄弟 乃至宗族间有分财之义;亲戚、朋友间有通财之义。以伦理关系言之,自家人兄弟以迄亲戚、朋 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故在昔中国人生计问题上无 形有许多保障。在西洋则父子、夫妇异财,其他无论。在西洋自为个人本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 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
但有君臣间、官民间相互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又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举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 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理想要求,更无其他。
——摘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材料二: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对乡村民众的领导,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溪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系的法律,只是制定了《村学乡学须知》。《须知》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乡村民众了解乡村 建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乡学村学。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礼俗相交”的社会。
――-摘自鞠忠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不足?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 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产量变化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量增长的原因。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此次吾党改组,志在将本党势力在中国内地各省尽力扩充。向来本党势力多在海外, 故吾党在海外有地盘、有同志,而中国内地势力甚为薄弱。所以吾党历年在国内的奋斗,专用兵力 ……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已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是兵力虽成功,而革 命仍未成功,因为吾党尚欠缺力量之故所欠缺者是何种力量?就是人民心力。当时中国人民不赞 成革命,多数人民不为革命而奋斗。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故此次吾 党改组唯一之目的,在乎不单独倚靠兵力,要倚靠吾党本身力量,就是人民的心力。
材料二:吾党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人民的心力与兵 力,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两者之间,究竟应以何者为基础?应以何者为最足靠?自然当以人民 的心力做基础,为最足靠。若单独倚靠兵力,是不足靠的,因为兵力胜敗无常。吾党必要先有一 种基本力量做基础,然后兵力有足靠之希望。……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 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 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巳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请以第一次为例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如何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对当时中国革命产生了 怎样的历史影响?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 的控制依然严密。1905年革命 后,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 动不断。为此,俄国首相斯托 雷平(1906 -1911年在任)制 定了新的土地政策。
1906年11月22日,俄国 颁布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
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 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建立农场之用。但条件是不准许没收贵族庄园……。
1906-1915年,有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前夕俄国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中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内容,此次改革是什么性质?主要保护了哪些阶层的既得利益?简要阐述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