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在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美元贬值 | B.计划指导 |
C.减耕减产 | D.以工代赈 |
下列几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中,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苏俄新经济政策 |
C.苏俄农业集体化运动 |
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
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B.国家把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
C.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
D.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 |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新中国过渡时期实施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 )
A.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并进而战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B.是两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长期经济策略 |
C.恢复和扩大了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秩序 |
D.是人民政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标志 |
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 )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C.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D.要把计划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国情和经济规律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实行农业集体化 |
C.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
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