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指出:“批评 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 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一些国家改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需 要。例如,电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建设,因为大部分的电视工业史由国家控制的。”这主要表明
| A.国家控制的电视传媒具有反文化渗透的目的 |
| B.大众传媒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
| C.文化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
| D.国家控制不利于电视工业的发展 |
下列图片反
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B.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
|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在于
| A.推动民主化进程 | B.关注解决民生问题 |
| C.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 D.宣布平均分配土地 |
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18名政府委员时,因共产党有7人,曾是毛泽东老师的徐特立立即宣布退出。这突出反映出共产党人
| A.具有强烈的高风亮节 | B.能够抵制高官厚禄的诱惑 |
| C.坚决维护“三三制”原则 | D.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 |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 | B.日本在华投资总量最大 |
| C.最大投资主要用于抗日 | D.美国占据第一的时间最长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北平一些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们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A.国难当头,团结合作逐渐成为各界共识 |
|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
| C.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被广泛接受 |
| D.国共两党结束对抗,开始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