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段研读
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诞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盘旋。天已经有些黯淡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汽车转过一个垭口。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像民间剪纸。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机子,直拍到这落日消失。
做背景的这棵西行路上的树,亦是一棵大有讲究的树。它叫左公柳。一百多年前,左宗棠率领他的三千湘军子弟兵,一边栽树,一边望乡,一边抬着一口棺材前往新疆。他去新疆走了八个月的时间,而在他身后,从西安近郊的凤翔县东湖起,直抵新疆的伊犁,路途上便留下了两行树木。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同步练习题阅读答案
1.找出选文的中心句。
2.作者把落日比作是勒勒车的轮子,有何用意?
3.选段中提到左公柳,并讲述了左宗棠的故事。这些与文章有什么联系?其作用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生动形象地写了落日西沉,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阅读理解
莫高窟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幕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
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自王公,
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这个山峦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
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地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1)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
空灵灵:、、。
(2)写出反义词。
稀少——恬静——神秘——
(3)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莫高窟()的马蹄声
()的锡杖()的才情
( )的幕色()的沙原
(4)乐樽在三危山看到了什么样的奇景?
(5)莫高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6)中国拥有古老灿烂的文化,有许多文化遗迹,你知道有哪些吗?写上几处。
走进课文。
(1)布达拉宫散发着一种令人震撼的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2)为什么说布达拉宫是一个宝物荟萃的“博物馆”?
(3)如果,你有机会到布达拉宫游览,你最想去看什么?你最想了解什么?
九龙壁
闻名全国的艺术珍品九龙壁,是一座用琉璃瓦砌成的彩壁。今天,我游览了北海公园,亲眼看了它。它精美的造型使我赞叹不已。
九龙壁,高5米,长27米,厚(1)2米。在影壁的正反两面,用七色的琉璃瓦分别镶嵌成九米巨龙。他们色泽鲜艳,形态逼真,像是在腾云驾雾似的,要冲出影壁,飞向天空。你看,一条黄龙和一条紫龙正在争夺一个火球。他们瞪圆了双眼,怒目相视。黄龙叉开四爪,伸出锋利的尖钩;那条紫龙也不示弱,傲慢地摆动着尾巴,轻蔑地瞟着对方,仿佛在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敢和我较量!”
再看其他几条龙,也各有特色。有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的耀武扬威,得意洋洋...... 他们形态各异,真是美不胜收。
九龙壁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2)把“它精美的造型使我赞叹不已”改为双重否定句。
(3)为什么说“九龙壁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阅读理解忘我的罗丹
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有一天。茨魏格听说罗丹正搞一件作品,就忙不迭地来到罗丹家学习、请教。罗丹一见茨魏格来了,十分热情。便引他到自己的工作室。一进工作室,罗丹突然发现一个塑像差了一点,就连忙动手修改,感情立刻进入作品,全神贯注,几乎忘记了自己身边的茨魏格。一个小时过去了,塑像制作得十分令人满意。这时,罗丹才站起来,退了几步,眼光仍停留在作品上。当他的脚踩在另一个人的脚上时,猛一回头,才发现茨魏格。
“哎呀,实在对不起,请原谅,我实在……”罗丹十分过意不去,连声道歉。
茨魏格感慨万分,忙接过话说:“不要说了,您用自己的行动说出了我认为最宝贵的话。这一天下午,我所学到的,比我多年来在学校里学的要丰富得多。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要做得好,()值得去做,()就应该这样去做。”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全神贯注——
感慨万分——
(2)在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3)读画“”的句子,想一想,罗丹是因为踩到茨魏格的脚而向他道歉吗?还有其它原因吗?请你试着把“……”的话补充完整。
(4)茨魏格感慨万分,忙接过话说:“不要说了,您用自己的行动说出了我认为最宝贵的话。”这是一句什么样的话呢?把它写下来吧。
回忆课文,完成练习。
(1)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的伟大代表人物是()。他的人物塑像(),每一快(),每一条(),都充满了以()、()、()、()、()为标准。
(2)到19世纪中期,罗丹打破了雕塑的传统,用()的造型、()的表面,来反映雕塑本身强烈的()。他以革命性的( )打破了雕塑艺术的(),使雕塑艺术迈进现代艺术的新()。
(3)课文以“走路的人”为题,,题眼是一个()字。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 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的一种观念和主张—()。只要我们立志于探索创新,都能成为和罗丹一样的“走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