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喻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遽契其舟,曰( )
④求剑若此( )
(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故事中的楚人“求剑若此”,能得到剑吗?为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解释划线的词语。
共:
锄菜:
不异:
捉:
掷:
尝:
乘轩冕:
废书: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译文: 。
②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译文: 。管宁为什么与华歆割席断交?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 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cí)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牸(zì),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牸所生者,又复生牸,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举责,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就中以三之二市田宅(zhái),以三之一市僮(tóng)仆,买小妻,我乃与尔优游以终余年,不亦快乎!”
妻闻欲买小妻,怫(fú)然大怒,以手击鸡卵碎之,曰:“毋(wú)留祸种!”解释划线的词语。
(1)朝不谋夕: 。
(2)安在: 。
(3)就: 。
(4)因: 。
(5)堪: 。
(6)易: 。
(7)牸: 。
(8)举责: 。
(9)市: 。
(10)僮仆: 。
(11)闻: 。
(12)怫(fú)然: 。
(13)毋: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
译文: 。
②我以十金易五牸(zì),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牸所生者,又复生牸,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
译文: 。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开篇交代了主人公怎样的生活状况?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②此处在描写贫者的计划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
③“怫然”“怒”“击”这些词有什么作用?
。
④展现了妻子怎样的性格?
。
⑤这个故事有什么暗示作用?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 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谁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祠: 。
②舍人: 。
③卮: 。
④相谓: 。
⑤引酒: 。
且: 。
⑥固: 。
⑦子: 。
⑧安: 。
⑨遂: 。
⑩亡: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
②“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此篇文章蕴含什么样的道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 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解释划线的词语。
悯: 揠:
芒芒然: 谓:
病: 趋:
槁: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译文: 。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 。此篇文章蕴含什么样的道理?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yǐ);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bǐ)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曰(yuē):“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shì)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yān)。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zāi)?本文作者彭端淑,字 ,四川丹棱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 》。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为学:
(2)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
(3)蜀之鄙(bǐ)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鄙:
(4)子何恃而往?
恃:根据文章的意思,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题是“为学”,文章为什么从天下事说起?
。
(2)文中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各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
。
(3)“吾一瓶一钵足矣”其中两个“一”和一个“足”说明了什么?
。
(4)“富和尚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
(5)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