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文中加点字“走”的古义是_____,今义是__________。
(2)下列各句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跟着太阳跑,追赶上了太阳。)
B、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跑到,就在大道旁渴死了。)
C、化为邓林。(变成了一片桃林。)
(3)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运用了什么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选择带线字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伯牙鼓琴
①乐器( ) ②弹奏( ) ③发动( )
(2)洋洋乎若江河
①如果( ) ②好像( ) ③你( )
(3)志在流水
①志向( ) ②记住( ) ③记号( )
(4)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足够( ) ②值得( ) ③脚( )
2.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方鼓琴而志在高山( )
(2)巍巍乎若泰山( )
(3)少选之间( )
(4)洋洋乎若江河( )
(5)伯牙破琴绝弦(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钟子期死后,伯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动词写出了伯牙___________的心情。
5.现在,人们常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hāng cāng)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 sú)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盂:古代的圆口器皿。②汤:热水。
1.圈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大如车盖泪如泉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两小儿辩日
有口才( )辩论( )
(2)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失去( )
4.用“_______”画出文中的反问句。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蝴蝶泉
(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jiàn qiàn)。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xià jià)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东向漱根窍而出
东面( )向东( )
(2)清洌可鉴
照( )镜子( )
(3)过五月乃已
已经( )停歇( )
3.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倚崖而耸立( )
(2)东向漱根窍而出( )
(3)清洌可鉴( )
(4)五色焕然( )
(5)游人俱从此月( )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洌——( ) 耸立——(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神疑鬼
夏首之南有人焉①,日涓蜀梁②。其为人也,愚而善畏③。明月而霄行④,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⑤,仰视其发⑥,以为立魅⑦也。背而走⑧,比至其家⑨,失气而死。
注释:
①夏首:古时地名。在今湖北省夏水;焉,语气助词,无实在的意思。夏首的南边有一个人。
②涓蜀梁:人名。
③善畏:容易害怕,胆子小。
④在一个明月高挂的夜晚出门去。
⑤伏鬼:趴在地上的鬼。
⑥仰头看到自己的头发。
⑦立魅:站着的鬼怪。
⑧背:转身。背转身就跑。
⑨比:等到。等到跑回家里。
1.写出文中的一对意思相反的字: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填空。
文中这个人名叫_________,他是一个既_________又_________的人。在月光下他疑神疑鬼,把自己的_________当作_________,把自己的_________当作_________,结果,_________。
3.在横线上摘录此人疑神疑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读书有三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带线的词语。
余尝谓:______________漫浪诵读:______________
既不专一:______________心到最急:______________
2.“读书有三到”,即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用文中句子回答)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是一句_______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