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
(3)阡陌交通( ) (4)便要还家( )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从第①②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方面是:(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太平崔默庵医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斗,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坐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床榻桑椅漆气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病愈。盖其人为漆所毒,他医皆不识云!
9.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延默庵诊之延:②必得其因而后已已:
③盖目眶尽肿尽:④思食否?食: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延默庵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久之 | B.遂命之食 |
C.辍耕之垄上 | D.忘路之远近 |
翻译下列句子
盖其人为漆所毒,他医皆不识云。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6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除去。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A.齐之习 辞者也() | B.王曰,何坐?() |
C.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 D.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
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②释之,以为寡人戒。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援琴撞之请根据提示,将【甲】文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写在A、B两处。
|
|
|
|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俱病笃( )弦既不调( )了不悲( )都不闻消息( )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划线词语
(1)学而不思则罔(2)思而不学则殆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其恕乎!翻译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的“,?”来表达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个故事,写出其印证了《论语十则》中的哪句话?
庾(yǔ)公乘马有的卢①,或②语③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④不安己⑤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⑥。效⑦之,不亦达⑧乎!”出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庾公:庚亮,字元规,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的卢:骏马,性烈。马白额人口至齿者名的卢。按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它的主人会得祸。
②或:有人。
③语:告诉。
④宁可:怎么可以。
⑤不安己:对自己不利。
⑥孙叔敖:春秋时代楚国的令尹。据贾谊《新书》载,孙叔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回家哭着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竟看见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后面的人再见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说:你心肠好,一定会好心得好报,不用担心。
⑦效:学习,效法。
⑧达:豁达。
上面的故事印证了《论语十则》中的句子:,。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
③诣太守 ()④咸来问讯()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作答。
你觉得文末“后遂无问津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请说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