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6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除去。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A.齐之 辞者也() B.王曰,何?()
C.晋平公与群臣饮,饮() D.非君人者之言也()

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②释之,以为寡人戒。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援琴撞之
请根据提示,将【甲】文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写在A、B两处。



A

 



楚王当堂羞辱

 



B

 



楚王自取其辱

 

 


——    —    ————               ————
【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其两膝相   

②如有所   

③两 战战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启窗

百千人大呼

B.佛印 类弥勒

群响毕

C.中轩敞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 东坡

D.高 二泰许

历历数也

(3)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   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运用   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5)【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词以美好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是尽头的劈头质问开篇,传达出无尽悲愁。

②“往事知多少”有对过去的回忆,更有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沉重感慨。

③“又东风”,描写又一年春天来到,表达了词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把对故国的思念寄托在明月中,抒情委婉含蓄。

⑤结句以一江浩荡的春水比喻无尽的愁绪,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2)词的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 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

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

许:赞同。

B. 一反焉

始:开始。

C.固不可

彻:通,贯通。

D.河曲智叟 以应

亡:通"无",没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本在冀州

B.惩山北

C.汝 不惠

D.曾不能毁山 一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敢想敢做。苦于太行、王屋山的阻塞,他召集家人商议,提出搬走两座大山。

B.愚公谋划周到。面对如何处置土石的问题,他成竹在胸,提出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

C.愚公信念坚定。面对智叟的阻止,他回答,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山终有被铲平的一天。

D.愚公感动天地。天帝也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两座大山。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诗词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年;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选自《孟子》

【注释】①比(bì):替,代。②洒:通“洗”,洗雪,雪耻。③薄:少收。④税敛:国家向百姓征收的钱粮。⑤耨(nòu):锄草。⑥悌(tì):孝顺兄长。⑦长上:比自己年长和地位高的人。⑧梃(tǐng):棍棒。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

鄙:卑鄙

B.既克

既:既然

C.寡人耻之

耻:以……为耻辱

D.出以事长上

事:做事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故逐之

B.惧有伏焉

长子死焉

C.可以一战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D.公问其故

入以事其父兄

(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B.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C.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D.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4)翻译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