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词以美好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是尽头的劈头质问开篇,传达出无尽悲愁。
②“往事知多少”有对过去的回忆,更有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沉重感慨。
③“又东风”,描写又一年春天来到,表达了词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把对故国的思念寄托在明月中,抒情委婉含蓄。
⑤结句以一江浩荡的春水比喻无尽的愁绪,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2)词的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陋室铭》,完成12-14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
(1)斯是陋室
(2)苔痕上阶绿.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完成12—14小题。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2分)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走:
⑵使人索扁鹊索:.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翻译:
⑵臣是以无请也
翻译:.阅读文章,写出扁鹊说的哪些话表明了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答: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 ~16题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①)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②),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也有染。
注释:①苍:深蓝色。②必:通”毕”,完。尽。.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 分)
(1)所入者变入:⑵故染不可不慎也故:.翻译句子。(2 分)
非独染丝然也,国也有染。.本文用为喻,说明
。
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完成9~11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 |
C.不可久居(居住) | D.影布石上 ( 映 ) |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相互交错。 |
B.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把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青藤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14~16题。
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②。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③之,中关④而止,皆曰:“此不下⑤九石,非王,其⑥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吕氏春秋》)
[注]①说:同“悦”。②三石(dàn):石,重量单位,一石为120斤。③引:拉。④关(wān):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⑤不下:不少于。⑥其:副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齐宣王好射(2)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翻译句子。
①说人之谓已能用强弓也
②其孰能用是 .文段结尾说:“岂不悲哉?”齐宣王究竟可悲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