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jū):捧。⑥馀甘:即橄榄。)
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只划一处)
(1)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2)与 幼 子 过 游 白 水 佛 迹 院。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全石以为底 ( ) (2)悄怆幽邃 ( )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4)浴于汤池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段选文中柳宗元与苏东坡对水的体验各不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柳宗元感受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
D.“水尤清冽”用潭水的清澈来表明柳宗元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清高自赏的思想感情。 |
【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吾谁与归
③或请重法以禁之 ④自是数年之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
(2)安用重法邪?
译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方两三级()②患其塔动 ()
③但逐层布板讫()④人履其板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②人皆伏其精练。 本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文中为了突出喻皓的技艺高超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请联系课文内容阐述。
阅读《塞翁失马》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马无故亡而入胡()(2)居数月()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4)人皆吊之()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丁壮者引弦而战。这则寓言体现了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请你用“福事”“祸事”分类概括归纳文中所写之事。(用原文回答)
福事:
祸事: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至少答出两点)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⑴月色入户⑵念无与为乐者
⑶遂至承天寺⑷但少闲人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解衣欲睡”,看到月光,便“欣然”起行。“欣然”二字,写透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寂寞抑郁之情。 |
B.“念”字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作者也许在想: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又有谁能与我共同赏月、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呢? |
C.作者写月色,不着一“月”字,只通过巧妙设喻,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
文章结尾“闲人”二字,深刻凝炼。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对“闲人”二字含义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河中石兽(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阅十余岁:(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尔辈不能究物理:(4)如是再啮: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众服为确论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
B.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
C.老河兵却从石性、沙性和水流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判断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吸取了先秦散文的优点,晚年所写的一部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的志怪小说。其中《河中石兽》正体现出了纪氏语言平易简淡,内容波澜起伏,立意高远的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二个特点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