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 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
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 许 |
许:赞同。 |
B. 始一反焉 |
始:开始。 |
C.固不可 彻 |
彻:通,贯通。 |
D.河曲智叟 亡以应 |
亡:通"无",没有。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本在冀州 之南
B.惩山北 之塞
C.汝 之不惠
D.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敢想敢做。苦于太行、王屋山的阻塞,他召集家人商议,提出搬走两座大山。
B.愚公谋划周到。面对如何处置土石的问题,他成竹在胸,提出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
C.愚公信念坚定。面对智叟的阻止,他回答,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山终有被铲平的一天。
D.愚公感动天地。天帝也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两座大山。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曾国藩)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譬之富家居积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兵家战争(打比方) |
B.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提出) |
C.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无”) |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患) |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谈学习问题。甲文通过讲述幼时的求学情况和成年后求师的情况,意在表现作者勤奋的学习态度,乙文则谈论的是学习方法问题。。 |
B.(甲)文作者在老师面前“立侍”,“俯身倾听”,“色恭礼至”,这些内容写出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 |
C.(乙)文“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一句告诉我们要想读到更多的书,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钱,不要怕花时间、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
D.(乙)文中,为说明看与读的关系,曾国藩连用了三个比喻,他强调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可以扩大知识面;而读书,则可以积累知识,减少知识的遗忘。 |
翻译句子:(6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根据乙文内容写出“看书”、“读书”中“看”和“读”的具体意思:
看书:
读书: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①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贻:送。②邑:原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③修衣:添置衣物。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先生非求于人 |
B.①人皆有之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C.①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
D.①贤者能勿丧耳②止增笑耳 |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用法与“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中“全”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狼洞其中 | B.天下苦秦久矣 |
C.无丝竹之乱耳 |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2分)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甲乙两文都讲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甲文告诉了人们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
,乙文告诉人们做人要。(2分)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小题3分)
(1)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西湖最盛,为春之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⑤,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⑥,粉汗为雨⑦,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⑧。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⑨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
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②夕岚: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④石篑:即陶望龄,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家。下文的“傅金吾”。“张功甫”都是人名。⑤ 绿烟红雾: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⑥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⑦粉汗为雨:粉末状的汗水连成一片,如雨流淌。⑧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⑨夕舂(chōng):夕阳的代称。下列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湖最盛盛:美 | B.与杏桃相次开发开发:开花 |
C.止午、未、申三时止:停止 | D.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美丽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山岚设色之妙
A.拘束一室之内 | B.如倩女之靧面 |
C.呷浪之鳞 | D.乃记之而去 |
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准确的项是
A.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炽,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
B.第二段写桃花之盛,看似偏离题意,其实是为“待月”做铺垫,衬出月色更为迷人。 |
C.第二段既写花,又写人,在二十里花海之中游人如织,“艳冶极矣”,颇有唐著名诗 人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情画意 |
D.在作者看来最招人喜爱的是西湖的春天和月夜之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6分)
【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文】王荆公①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②,不可得。时薛师政③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②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③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适有之()(4)药不足辞 ()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余则缊袍敝衣处期间(《送东阳马生序》) |
C.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
D.万钟于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2)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译:
(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治水必躬亲》)
译:联系甲乙两段文字及翻译句(3),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