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中,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磁打点计时器应用低压交流电源
B.先闭合电源开关,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时,再拖动纸带
C.纸带上的打点密集说明,纸带运动速度较大
D.从纸带上能看清的点开始选择计数点,并测量处理数据
(2)某同学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O、A、B、C、D、E、F是纸带上的七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用x1、x2、x3、x4、x5、x6表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在纸带的下方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计数点间的距离,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那么,打A、B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B、C两点间距x3=____________cm;C点对应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m/s;纸带的加速度a=_________________m/s2(上述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m1=50 g、m2=150 g,则(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______m/s;
(2)在打下第“0”到打下第“5”点的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ΔEk=________ 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p=______J;(取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10 m/s2)
(3)若某同学作出v2-h图象如图所示,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 Hz
(1)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___________;
A.是为了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B.是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C.可使得橡皮筋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
D.可使得橡皮筋松弛后小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先后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并起来挂在小车的前端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把小车拉到同一位置再释放小车,把第1次只挂1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1,第二次挂2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2W1……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后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根据第四次的纸带(如图乙所示)求得小车获得的速度为___________m/s。
(3)若根据多次测量数据画出的W-v草图如图丙所示,根据图线形状,可知对W与v的关系作出的猜想肯定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W∝ B.W∝
C.W∝v2 D.W∝v3
(4)如果W∝v2的猜想是正确的,则画出的W-v2图象应是___________。
某同学安装如图甲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乙是该实验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现要取A、B两点来验证实验,已知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_____;
(2)根据纸带可以判断,实验时纸带的_____端是和重物相连接(选填“左”或“右”);
(3)若X2=9.60cm,则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B时的速度VB=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若X1数据也已测出,则实验还需测出的物理量为_____.
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通过实验得到如图(b)所示的a﹣F图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平衡摩擦力时木板与水平桌面的倾角 (填“偏大”或“偏小”).
(2)该同学在平衡摩擦力后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M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m满足 的条件
(3)该同学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部的数字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
由这些已知数据计算:
①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m/s2.
②与纸带上D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m/s.(答案均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探究“橡皮筋做的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实验开始前,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①②
③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是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的情形,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当我们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位置释放。 小车在实验中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1)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只在橡皮筋作用下运动,应采取的措施是 ;
(2)每次实验得到的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为了计算出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 部分进行测量;
(3)同学们设计了以下表格来记录数据。其中w1、w2、w3、w4 ……表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 v1、v2、v3、v4、……表示物体每次获得的速度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 |
w |
w1 |
w2 |
w3 |
w4 |
…… |
v |
v1 |
v2 |
v3 |
v4 |
…… |
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w—v图象,由图象形状得出结论w。他们的做法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