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时诸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资,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①,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②,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③,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释】①邺:地名。②露刃注矢:刀剑出鞘,把箭搭在弓上。③五坊: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官署。善友,人名,在五坊任职。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高其优名也优:优伶,乐工 |
B.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以:凭借 |
C.复欲何为乎为: 做 |
D.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阵:阵地,战场 |
下列对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译: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 |
B.罄尔之资译:花光你们的钱财。 |
C.谋扼关以为拒译:打算扼守汜水关,认为可以抵挡李嗣源。 |
D.踣于绛霄殿廊下译: 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庄宗最初提拔任用郭从谦,不仅仅因为他是伶人,也因为他曾经立有军功。 |
B.当郭从谦叛乱、庄宗仓皇逃离到洛阳之时,李嗣源趁机率叛军攻打兴教门。 |
C.靠迎合他人往上爬的人可能得意于一时,不会得意一世,郭门高就是一例。 |
D.本文记述伶官郭门高败政乱国的史实,意在为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
结合原文简要回答郭从谦鼓动军士“欲为乱”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翻译题10分)
退 让
贾谊
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①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恶。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曰:“恶!是何言也!是构怨召祸之道也。恶!何称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告吏曰:“微搔瓜,得无他罪乎?”说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注】①劬(qú):勤劳,劳苦。 ②窳(yǔ):懒惰。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每莫令人往 莫:不要 |
B.楚边亭旦而行瓜行: 巡察 |
C.恕然丑以志自惛也丑:以为羞耻 |
D.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飨:宴请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怒其亭瓜之恶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B.梁亭觉之,因请其尉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
D.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边亭也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
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 |
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
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 |
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边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边亭之瓜。
(2)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3)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避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教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循其礼 循:遵循 |
B.圣人不易民而教易:交换 |
C.学者溺于所闻溺:拘泥 |
D.太子,君嗣也 嗣:继承人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因”字,与“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击沛公于坐 |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B.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C.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D.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3)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小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①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②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
B.会天疾风会:适逢 |
C.犯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
D.过而击之也过:经过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 遂罢兵而去 ② 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 人来,方与之食 ④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 子欲捕彘杀之 ⑥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阅读下列《论语》《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13章)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第4章)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抗认为孔子有私心,伯鱼应该从他那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
B陈抗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对于“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列《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文字均强调了政治管理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一部分。
B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庠、序、学、校”来使百姓了解伦理关系。
C孟子认为良好的教育比良好的政治更加重要,因此主张先推行教育。
D上位者明白了伦理关系,处于下位的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请简要分析以上选段中孟子阐述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