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各题(每题3分,共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辙亦迁海康贬谪 | B.然其诗质而实绮质朴 |
|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感触 |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悔改,改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 B.每以家贫,东西游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
| D.今将集而并录之爽籁发而清风生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
|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译:
⑵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柳先生文集》后序
【宋】穆修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极其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伟,制述如经,能崒① 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则谁与?
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余篇。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亡字失句,独于集家为甚。志欲补得其正而传之,多从好事者访善本,前后累数十;得所长,辄加注窜。遇行四方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自随。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凡用力于斯,已蹈二纪②外,文始几定。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于时,何故伏其文而不大耀也。求索之莫获,则既已矣于怀。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夔州③前序其首,以卷别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韩》之巨文与!
书字甚朴,不类今迹,盖往昔之藏书也。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脱误,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因按其旧,录为别本,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
呜呼!天厚予者多矣。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苟志于古求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注】①崒:zú,险峻。②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③夔州:指刘禹锡。刘曾为夔州刺史,故称。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间称得李、杜称:衬托 |
| B.制述如经经:经典 |
| C.辄加注窜窜:修改 |
| D.独赍《韩》以自随赍:携带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二先生之文则谁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 B.常病《柳》不全见于世臣诚恐欺于王而负赵 |
| C.志欲补得其正而传之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
| D.疑其未克光明于时秦王恐其破壁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通过与李杜的比较,高度肯定了韩柳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方面的贡献。 |
| B.本文是穆修为他所刻印的柳宗元文集所写的缀于书后的序,因为刘禹锡已在卷首之前写了一篇序。 |
| C.在第三小节中,作者专门介绍了对柳集的鉴定及辑录情况。通过“参读累月,详而后止”等词句,足见作者科学严谨态度,令人倾佩。 |
| D.本文感情饱满,语言朴实,长短句交替使用,富于变化,纯用古体而绝少骈俪,具韩柳之风。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之 学 者 如 不 志 于 古 则 已 苟 志 于 古 求 践 立 言 之 域 舍 二 先 生而 不 由 虽 曰 能 之 非 余 所 敢 知 也把文中划线句子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
(2)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洙,字原叔,应天宋城人。初举进士,与郭稹同保①。人有告稹冒祖母禫②,主司欲脱洙连坐之法,召谓曰:“不保,可易也。”洙曰:“保之,不愿易。”遂与稹俱罢。再举,中甲科。晏殊留守南京,厚遇之,荐为府学教授。召为国子监说书,改直讲。校《史记》、《汉书》,擢史馆检讨、同知太常礼院,为天章阁侍讲。专读宝训、要言于迩英阁。累迁太常博士、同管勾国子监,预修《崇文总目》成,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修《国朝会要》,加直龙图阁、权同判太常寺。坐赴进奏院③赛神④与女妓杂坐,为御史劾奏,黜知濠州,徙襄州。徙徐州。时京东饥,朝廷议塞商胡,赋楗薪⑤,输半而罢塞。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餔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得千余人,盗贼衰息。有司上其最,为京东第一,徙亳州。夏竦卒,赐谥文献。洙当草制,封还其目曰:“臣下不当与僖祖⑥同谥。”因言:“前有司谥王溥为文献,章得象为文宪,字虽异而音同,皆当改。”于是太常更谥竦文庄,而溥、得象皆易谥。尝使契丹,至靴淀。契丹令刘六符来伴宴,且言耶律防善画,向持礼南朝,写圣容以归,欲持至馆中。洙曰:“此非瞻拜之地也。”六符言恐未得其真,欲遣防再往传绘,洙力拒之。及卒赐谥曰文,御史吴中复言官不应得谥,乃止。预修《集韵》、《祖宗故事》、《三朝经武圣略》、《乡兵制度》,著《易传》十卷、杂文千有余篇。子钦臣。
(选自《宋史·韦伦传》,有删节)
【注】①同保:同为一人保荐。②禫:古代丧家脱去丧服的祭礼。③进奏院:一种娱乐场所。④赛神:一种娱乐活动。⑤楗薪:柴草。⑥僖祖:对先帝的尊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司欲脱洙连坐之法脱:逃脱 |
| B.有司上其最上:上报 |
| C.洙当草制草:草拟 |
| D.向持礼南朝向:以前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餔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
| B.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餔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
| C.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餔/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
| D.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餔/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洙初仕不顺。少年时聪明博学,学问记忆超过常人。王洙初仕因受郭稹谎称已为祖母服完丧的牵连被取消参试资格。 |
| B.王洙受到器重。王洙受到晏殊礼遇,被推荐为府学教授;在迩英阁专读宝训、要言;死后赐谥号“文”。 |
| C.王洙政绩突出。王洙曾校订《史记》、《汉书》、参与修订《崇文总目》、修撰《国朝会要》,还曾出使契丹。 |
| D.王洙遵从礼制。夏竦去世,赐谥号“文献”与僖祖皇帝的谥号相同,王洙认为不可,因此更改了夏竦的谥号,也因此更改了王溥、章得象的谥号。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赴进奏院赛神与女妓杂坐,为御史劾奏,黜知濠州,徙襄州。
(2)时京东饥,朝廷议塞商胡,赋楗薪,输半而罢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伦,少以荫累授蓝田县尉。以吏事勤恪,杨国忠署为铸钱内作使判官。国忠多征诸州县农人令铸钱。农夫既非本色工匠,被所由抑令就役,多遭箠罚,人不聊生。伦白国忠曰:“铸钱须得本色人,今抑百姓农人为之,尤费力无功,人且兴谤。请厚悬市估价,募工晓者为之。”由是役使减少,而益铸钱之数。天宝末,宫内土木之功无虚日,内作人吏因缘为奸,伦乃躬亲阅视,省费减倍。乾元三年,襄州大将张瑾作乱,乃以伦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山南东道襄邓等十州节度使。时李辅国秉权用事,节将除拜,皆出其门。伦既为朝廷公用,又不私谒辅国。伦受命未行,改秦州刺史。时吐蕃、党项岁岁入寇。伦至秦州,屡与虏战。兵寡无援,频致败衄,连贬巴州长史、思州务川县尉。德宗即位,选堪使绝域者,征伦拜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持节充通和吐蕃使。伦至蕃中,初宣谕皇恩,次述国威德远振,蕃人大悦,赞普入献方物。朝廷得失,数上疏言之。又为宰相卢杞所恶,改太子少保,累加开府仪同三司。及卢杞、白志贞、赵赞等贬官,关播罢相为刑部尚书,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从驾梁州,还京,又欲擢用卢杞为饶州刺史,伦又上表切言不可,深为忠正之士所称叹。以年逾七十,表请休官,改太子少师致仕,封郢国公。又表请置义仓以防水旱择贤良任之左右又言吐蕃必无信约专须防备,不可轻易。贞元十四年十二月卒,时年八十三,赠扬州都督。
选自《新唐书·韦伦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夫既非本色工匠本色:本行。 |
| B.请厚悬市估价估价:估计价格。 |
| C.伦乃躬亲阅视躬亲:亲自。 |
| D.时李辅国秉权用事用事:执政。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表请置义仓以防水旱/择贤良任之/左右又言吐蕃必无信约/专须防备 |
| B.又表请置义仓以防水旱/择贤良任之左右/又言吐蕃必无信约/专须防备 |
| C.又表请置义仓以防水旱/择贤良任之左右/又言吐蕃必无信/约专须防备 |
| D.又表请置义仓以防水旱/择贤良任之/左右又言吐蕃必无信/约专须防备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韦伦为官勤恳认真。天宝末年,皇宫内大兴土木,那些营造的工头、官员狼狈为奸,韦伦躬亲阅视,节省许多钱财。 |
| B.韦伦为官正直有节。朝廷任命韦伦为襄州刺史,当时李辅国掌权用事,节度使的任命都出自他的门下,但韦伦不拜见李辅国。 |
| C.韦伦抗击吐蕃、党项入侵。韦伦任秦州刺史时多次和入侵的吐蕃、党项人作战,多次失败,因此他免去了巴州长史、思州务川县尉等人的官职。 |
| D.韦伦正直敢言,受人敬畏。韦伦曾就朝廷的得失多次上疏,当关播被罢免宰相而担任刑部尚书时,韦伦在朝堂极力反对。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伦至蕃中,初宣谕皇恩,次述国威德远振,蕃人大悦,赞普入献方物。
(2)又欲擢用卢杞为饶州刺史,伦又上表切言不可,深为忠正之士所称叹。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明·朱熹《大学章句·传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①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②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③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④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⑤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怜:同情 |
| B.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狱:监狱 |
| C.轼感荷恩贷贷:宽恕 |
| D.臣欲乞纳在身官纳:缴纳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 B.故为冒死一言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 C.臣窃哀其志吾其还也 |
| D.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不知东方之既白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
(2)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苏辙的书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依据对方的身份和心理,灵活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巧妙地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出来,使对方易于理解和接受,以达到上书的目的。试结合第Ⅰ卷文言文第②段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