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成   员
占全国人 口
占国民
收 入
年 代
穷 人
数 目
年 代
工人工
资下降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
2%
36.5%
1855年
85(万)
1857年
15—20%
1856年
87(万)
普   通
群   众
80%上
40%
1863年
109(万)
1866—1867年
10—20%
1866年
130(万)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险。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
(1)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各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2)结合材料一、三,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如何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借鉴哪些有益的经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评价孙中山 改革开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伊朗同宿敌美国的斗争连日来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媒体称美政府已决定把伊朗革命卫队列为国际恐怖组织,伊朗总统内贾德则针锋相对宣布伊朗已成为“核国家”,并公开称伊方已有超过3 000台用于铀浓缩活动的离心机投入运行。随即又有媒体说,美国已拟定针对伊朗的“三天闪电作战计划”,伊美两国关系似有加剧紧张之势。
材料二目前,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发达国家占78%,发展中国家占22%;而世界人口发达国家只占20%,发展中国家占80%。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当今世界存在的什么问题?
(2)造成材料一、二反映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针对上述材料反映的情况,你认为我国政府应如何应对?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英国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二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美国革命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及采取该方式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
(3)结合材料三,指出这场改革的结果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评议“幸福观”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150字左右)

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6世纪中期,德国更多的学生寻求在法学和神学上的专业训练,进入高级学院的学生增加了。从前神职人员不需要也不要求从神学院毕业,如今渐渐成为新教神职人员必不可少的要求,这同新教教会的性质和重视教义的解释有关。法学的地位也由于世俗政权的需要而大大增强了。然而,医学和自然科学在大学仍是无足轻重的。此时的大学虽然智力水平多少有所提高,但仍赶不上当时一般智力水平发展的速度。当时数学和自然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之外。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著名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
17世纪中期,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1700年,德意志各邦共有28所大学,其中许多生源不足,难以运转。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6世纪中期和17—18世纪德国大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客观原因。
(2)依据材料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