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
“尽管我们存在肤色不同….但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寻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而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周恩来的这段话是哪一外交活动时提出的
A.1953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时 | B.1955亚非万隆会议上 |
C.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 | D.1972接见尼克松访华时 |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
C.日内瓦会议,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 | D.中美关系正常化 |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退回。这表明新中国
A.合法性得到美国承认 | B.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
C.拒绝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 D.不承认美国与国民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
以下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1954年明确写入宪法确定下来 | B.最早建立的是西藏藏族自治区 |
C.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利于民族团结 | D.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
“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坚持了
A.社会主义制度原则 | B.实事求是的原则 | C.和平共处原则 | D.民族平等的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