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钱塘六井记
苏 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山凿井负:靠近 B.常不应率:大抵
C.并河而东:东面 D.六井修毕: 全部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2分)
译文:                                                                                      
(2)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2分)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那么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C.王何必曰利必:必然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丢弃

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何以利吾国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分)
(3)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澄虽不能从,然其忠亮。荆土士人宗庾廞尝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廞。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敢妄动!”澄恚曰:“别驾狂邪,诳言我醉!”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廞遂得免。
澄之奔败也,欲将舒东下,舒曰:“舒为万里纪纲,不能匡正,令使君奔亡,不忍渡江。”留屯沌口,采稆湖泽以自给。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舒曰:“卿饥,所以食牛耳,余肉可共啖之。”世以此服其弘量。
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
王敦召为参军,转从事中郎。敦谋为逆,舒谏不从,使守武昌。高官督护缪坦尝请武昌城西地为营,太守乐凯言于敦曰:“百姓久买此地,种菜自,不宜夺之。”敦大怒曰:“王处仲①不来江湖,当有武昌地不,而人云是我地邪!”凯惧,不敢言。舒曰:“公听舒一言。”敦曰:“平子②以卿病狂,故掐鼻灸眉头,旧疢③复发邪!”舒曰:“古狂也直。昔尧立诽谤之木,舜置敢谏鼓,然后事无枉纵。公为胜尧、舜邪?逆折舒,使不得言。何与古人相远!”敦曰:“卿欲言?”舒曰:“缪坦可谓小人,疑误视听夺人私地以强弱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敦即使还地众咸壮之敦重舒公亮,给赐转丰,数诣其家,表为梁州刺史。(选自晋书·卷四十三·列传十三》,有删节)
【注】①处仲:王敦的字。②平子:王澄的字。③疢(chèn):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其忠亮重:敬重
B.事觉,来谢:感谢
C.种菜自赡:供养
D.以强弱陵:欺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宗庾廞尝酒忤澄遣掐其鼻
B.汝辈敢妄动卿欲
C.留屯沌口逆折舒
D.舜置敢谏鼓古狂也直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古之狂也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太守乐凯言于敦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卿欲何言渺渺兮予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舒年幼时拜师求学,学习的时间不长,但粗略懂得了为人治学的要旨;乡里人和宗族人都认为他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B.郭舒认为,自己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导致使君王澄失败而逃,于是以不忍渡江为由,谢绝了王澄带自己东下的要求。
C.郭舒在王澄的手下曾先后担任领军校尉、别驾、顺阳太守;后来又受到王敦的征召,历任参军、从事中郎及梁州刺史等职。
D.王敦的手下强占了武昌百姓的菜地,引起百姓的不满,后来王敦让手下退还了土地,人们知道原委后,都称赞郭舒为人豪壮。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疑 误 视 听 夺 人 私 地 以 强 陵 弱 晏 子 称 君 曰 其 可 臣 献 其 否 以 成 其 可 是 以 舒 等 不 敢 不 言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2)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

下面一段文字是出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
请用“/”将其断句。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上述文字可以概括为一个成语

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32分,选择题每题3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也久矣六艺经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之所存也圣人无常
C.吾而师之乃大惊,问所
D.其闻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无惑也难矣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于其身也,耻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C.耻学师不拘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马之千里者 B.学于余
C.不拘于时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下面句子对课文《师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将那些童子之师和“传其道解其惑者”形成对比,认为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这一现象,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文言文翻译。(9分,每题3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圯上老人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取履。父曰:“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之,常习诵读之。
解释文中加点字
衣:下:
履:后:
异: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②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