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目的是寻求“救国之要道”或“根本之救亡”,其“要道”或“根本”是
| A.政治革命、推翻“军人用武力之政府” |
| B.思想启蒙,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 |
| C.实业救国,兴办“机器生产大企业” |
| D.以俄为师,迎接“世界革命新纪元” |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
| B.欧洲/文明相同,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
|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吏 ②设置了专门的税官管理商业
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 ④由商人自发担任市场监管员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即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山居()
| A.从事商品生产 | B.田庄里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
| C.租种地主的土地 | D.田庄里自给自足 |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为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坛的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 A.以农立国 | B.抑制商业 |
| C.封建迷信 | D.以民为本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赋税制度的改革,收取货币地租。 |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 C.苏州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