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
A.《焚书》 | B.《明夷待访录》 |
C.《日知录》 | D.《天下郡国利病书》 |
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局势时,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中国重返联合国”俄罗斯国旗
A.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 B.世界经济全球化 |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 D.第三世界的崛起 |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对代背景是
A.十月革命 | B.二战爆发 |
C.美苏冷战 | D.苏联解体 |
“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只要我们还是少数,我们就要进行批评,揭发错误,同时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使群众从实际经验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列宁说这段话的目的是号召群众
A.推翻沙皇政府 | B.推翻临时政府 |
C.增强革命力量 | D.反对外来干涉 |
2012年2月,习近平在访美演讲中说道:“我们会永远缅怀当年以非凡战略眼光和卓越政治智慧打开中美友好合作大门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当年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 |
B.打破了中美的外交僵局 |
C.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
D.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D.中苏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