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制度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材料二:“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材料三:《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
宋代 |
明代 |
51人 |
267人 |
36000人 |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四:《中国民国民法典》987条规定:“女子自婚姻关系结束,六个月内不得再行结婚(代婚期制度,主要是基于这段时间内如果有子女出世,便于确定其生父。一旦妇女生产完毕,就不受待婚期制度的约束而可以自由再婚。)。”
民国时期据对燕京大学女生的调查,62.9%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论有无子息,鳏宜再娶,寡宜再嫁”,只有37.1%的人反对。但是,大量的族约乡规不顾成文法的规定,继续限制妇女的再嫁。……当时的《中国民法典》没有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广大乡村得以切实地遵守、执行,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纸空文。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请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持此态度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3)请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请回答:《中国民国民法典》关于妇女再婚规定是否能够结束中国“烈女节妇”现象?请阐述理由。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法国学者费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记有郑和劝谏皇帝保留船队的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 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材料二厦门大学李金明教授认为郑和航海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为:郑和船队将士众多,耗资巨大,每次出航馈赠要花大笔开销,大量贡品免费提供皇室、责族享用。…… 官营手工业的日益衰落,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质基础,要求建造大量可供赏赐丝织品和建造可航行远洋的海船已日见困难。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保留船队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之后远航终止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地位观集中体现了他的国际关系理念——集体安全的思想,……与威尔逊国际联盟不同的是,罗斯福倡导的联合国是以“警察委员会”作为支柱,他设想把世界划分为几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一个或几个大国维持秩序,这些大国在本地区具有特殊的权利和责任。……罗斯福认为,美、苏、英、中四个国家可以担当大国的角色,……中国在亚洲,尤其在远东地区发挥作用,而有关全球性的和平和安全问题,四大国将共同协商解决,这就是罗斯福的“四警”制思想。
——摘编自赵志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
材料二 依照罗斯福的对华军事思想,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不仅是战时的需要,也是维持战后亚洲和平与安全的需要。由于中国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援助下,中国将不仅为反日本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也将因此崛起为一个军事强国,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屏障。
——摘编自赵志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罗斯福在“集体安全”上的主张及其实现的途径 。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罗斯福扶植中国“大国地位”的表现。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比一切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国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197条)上下两院恭请国王陛下录用国会所信任的枢密大臣、大使及其他大臣,在国内外主管国王陛下的事务,否则我们既不能给陛下提供维持生活的费用,又不能对海外的新教徒按其要求,提供援助。
——《大抗议书》(皮姆起草,1641年12月)
材料二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得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需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障……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政府论》(1690年出版)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抗议书》希望实现什么愿望?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洛克约束权力的基本方案是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材料二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
英 |
美 |
日 |
其他 |
总计 |
百分比 |
哲学宗教 |
10 |
2 |
23 |
2 |
37 |
7.0 |
文学艺术 |
8 |
3 |
4 |
11 |
26 |
4.9 |
史地 |
8 |
10 |
90 |
20 |
128 |
24.0 |
社会科学 |
13 |
3 |
83 |
37 |
136 |
25.5 |
自然科学 |
10 |
9 |
73 |
20 |
112 |
21.0 |
应用科学 |
3 |
3 |
24 |
26 |
56 |
10.5 |
杂录 |
5 |
2 |
24 |
7 |
38 |
7.1 |
总计 |
57 |
32 |
321 |
123 |
533 |
— |
百分比 |
10.7 |
6.0 |
60.2 |
23.1 |
— |
100.0 |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读下列两图,概括相关信息,并作简要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