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
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
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
——摘自《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
——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三 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
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
—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伟大的湖南农民暴动,不但惊吓了资产阶级、地主军阀,甚至惊吓了共产党的指挥者,那时正是各地共产党员群众力争这个运动的发展,......然而中央受着国民党领导的恐吓犹豫的影响,不能提出革命的行动纲领来解决土地问题。
摘自《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
材料二: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年6月)
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回答:
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材料二所提出的革命方案在领导力量、道路选择方面有什么进步或局限;指出该方案产生的背景及其具有局限性的原因。
材料一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摘自《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余谓正德(明皇帝)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
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清世宗(雍正)实录》
回答:
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作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材料三“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早期的民主思想有何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有哪
些?(4分)
(2)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5分)
(3)上述中国探索民主的实践说明了什么?(1分)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反映19世纪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三幅图表
请回答:
(1)请写出三幅图表所反映的改革事件的名称。(3分)
(2)上述三个改革产生的共同背景是什么?(2分)
(3)在维护民族独立方面,这三个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认识?(5分)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面三幅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图一是市坊整齐划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唐朝长安平面图。
图二是两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图三是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上签字图。
请回答:
(1)材料中三幅图片提供了什么相似信息?出现图片二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研讨会拟定一个最佳题目,并说明理由。(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