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难以保持持久威慑力的主要制度原因。
材料二 一年来,我们的党乘着革命的高潮,有突飞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地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摘自1926年8用4日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颁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的背景。
材料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材料三 我国法学家代表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立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
——节选自襄阳党建网(2005年9月)
(4)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许多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以下几位:
①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见图)
②著《海国图志》一书;③《新青年》的创办者;④民族英雄,领导“虎门销烟”;⑤广东人,著有《孔子改制考》;⑥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1)写出①━⑥代表人物,并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三类(每一类2人)
(2)概述这三个派别人物对于向西方学习的态度或主张。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活动,谈谈你对中国学习西方历程的认识?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回答: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何?
(3)明清之际儒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任意列举明清之际的两位进步思想家,并说出他们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两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材料二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就如何“做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彼特拉克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4)指出材料三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
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政权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外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他的独裁统治和对外侵略的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养活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2:(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3: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4: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回答:(1)根据材料1归纳罗斯福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结合材料2分析新政的特点和实质
(2)材料3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3)材料1与材料4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相似性?
(4)通过以上材料,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