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 B.绝类弥勒类:像 |
C.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 D.钩画了了了了:结束,完了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 | B.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
C.启窗而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D.则题名其上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阅读《核舟记》,完成后面小题。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日“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日“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高可二黍许许:
(2)钩画了了了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轩敞者为舱。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王叔远在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文中哪些语句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11.【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_______________(1分)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一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11-14题。
【甲】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
(1)行拂乱其所为(2)人恒过
(3)或依林木之下(4)削荆为笔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3分
夫 人 好 学 虽 死 犹 存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_______________(1分)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一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分)
从流飘荡()猛浪若奔()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 B.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 |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 | D.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
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2分)
山“奇” 水“异”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