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_______ ________(1分)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一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 ___【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移山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④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置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今亡亦死()(2)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3)或以为死()(4)诸兄奇之()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项是()
| 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B.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 C.醉翁之意不在酒 | D.辍耕之垄上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⑵此教我先威众耳。
⑶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甲】【乙】两段文字各侧重写了什么?陈胜和马援身上有什么共同精神品质。
文言文阅读
(三)以身居作
梁鸿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所失财物,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因为执勤不解。邻家耆老察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还其豕,鸿不受。偿之方去。
【注释】上林苑:汉武帝时所建宫苑名。 豕:猪。 执勤不解:做事勤奋不懈怠。 耆老:老年人。下列句子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以身居作属予作文以记之 |
| B.悉以豕偿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 C.主人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
| D.还其豕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句子:梁鸿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
译文:梁鸿赔偿“烧者”的方法是(用原文语句回答)。文中的梁鸿是一个的人。
文言文阅读
(二)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度已失期 (2)上使外将兵(3)楚人怜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句子: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提出起义的具体策略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从选文中可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阅读选文,回答小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越人①阱鼠②
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③,恣鼠啮④,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饫⑤而后反。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⑥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注释)①越人:江浙一带古时越地,当地人被称为越人②阱:为猎捕野兽而设下的陷阱③盎:古代的一种腹大口小的器具④啮:咬,这里是吃的意思⑤饶:吃饱⑥逮:等到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1)徐喷以烟(2)鞭数十
(3)易粟以水(4)咸溺死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甲)文中癞蛤蟆为什么会变成“庞然大物”?
读完(乙)文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出了什么启示?
阅读。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甲文作者(朝代)著名诗人乙文中的“先生”是指他的号 。(1.5分)
甲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
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
③欣然规往④诣太守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5分)
“乙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请联系甲乙两文,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