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职官制》记载:“内阁制票拟,不得不决与内监与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 |
| B.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 |
| C.皇帝设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 |
| D.明代相权实际控制在宦官手中 |
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
|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
|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
|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
|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
|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
|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
|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的是
| 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 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
|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 D.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