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海剖面示意图。有关图中①类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类岩石可能带有气孔 |
B.由岩浆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 |
C.因水平挤压,断裂变质而成 |
D.可重新返回岩石圈中的软流层 |
图示区域的地壳( )
A.以水平张裂作用为主 |
B.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 |
C.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 |
D.以垂直下降运动为 |
关于图示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域广大,水资源丰富 |
B.太阳能丰富,风浪巨大 |
C.蒸发旺盛,海陆间水循环活跃 |
D.狭长海域,重要能源通道 |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形态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29-31题。下列关于该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建国前,公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
B.建国后,铁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
C.建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
D.郊区城市化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途径 |
该城市向外扩展的主要自然条件优势是()
A.地形 | B.气候 | C.水源 | D.土壤 |
形成城市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主导因素是()
A.运输距离 | B.运输质量 |
C.运输速度 | D.运输数量 |
城市化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专家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关系归纳如图。读图回答27-28题该图反映了
A.城市下水道普及率越高,产生径流越少 | B.城市化水平越高,产生径流越少 |
C.与城市相比,农村产生径流少 | D.城市化水平越高,对水体污染越严重 |
依据该模式推断,某地区1970年时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2000年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若年降水量不变,则2000年产生的径流量相当于1970年的
A.二分之一 | B.三分之一 | C.两倍 | D.三倍 |
右图是我国东部某山地地形剖面图及自然带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25-26题。该山地位于
A.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
B.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
C.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
D.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
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 |
B.纬度位置 |
C.山脉走向 |
D.山体坡度 |
读甲处风向的形成示意图,其中a、b、c表示受力状况,完成23-24题。与甲处风向相同的风带是
A.南半球的信风带 | B.南半球的西风带 |
C.北半球的信风带 | D.北半球的西风带 |
高气压位于甲处的
A.东南方 | B.北方 | C.西南方 | D.南方 |
下图为我国两省会城市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①、②两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A.河流、矿产 | B.科技、地形 |
C.政治、交通 | D.矿产、旅游 |
如果北京时间18时时两城市正好日落,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中海气候区域进入雨季 |
B.我国东部地区的河流正值汛期 |
C.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D.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附近出现极昼 |
如果①城日出12分钟后正好②城日出,则这一天两城的日出方位为
A.正东方 | B.①城为东北方,②城为东南方 |
C.东北方 | D.①城为东南方,②城为东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