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
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与这一局面的出现有关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抗日战争 |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 B.宋朝的通判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
A.征辟制 | B.监察制 |
C.科举制 | D.九品正中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