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短文,完成16—19题。(共10分)
母亲•我 •狗
小时候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学。
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
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
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做饭。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的心猛得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
如今我已不再是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选自《听雨轩——精短美文》)
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请根据文章内容予以说明。(至少两处)
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小题。(共12分)
擦鞋合同
一冰
①张志林中专毕业后,长期找不到工作,邻居李大婶给他出了个擦鞋的主意,张志林只有咬咬牙,上街擦皮鞋。
②第一天上街,张志林很不好意思。拎着擦鞋工具躲躲闪闪,直到中午也没擦到一双鞋,饥肠辘辘地在街头徘徊,终于痛下决心,从街两边的店铺挨个寻找生意。
③张志林路过一家书店,鼓足勇气走进去。书店不大,四壁摆满了书,30岁左右的女老板正静静的看书,他问:“大姐,要不要擦鞋?才5角钱,不贵的。”街上擦皮鞋的都是1元钱。
④女老板放下书,认真的打量他一下,然后伸出手向屋里一指,笑着说:“床边有一个床头柜,上面有一个鞋盒,你把鞋盒里面的鞋拿出来擦擦。”张志林很快拿到鞋:“大姐,这双鞋还没穿过,不用擦,有没有穿过的鞋?”
⑤女老板说:“这双鞋买回来还没上油,就擦这双吧。”张志林只好拿出工具,认真擦起来。不一会儿把红皮鞋擦得油亮油亮的。
⑥女老板小心翼翼地捧着红皮鞋,像对待一件容易破碎的珍宝。她拿出一张百元大钞,递给他,张志林一见这么大的钱,手足无措地说:“大姐,我今天是第一次出来,没带零钱。”
⑦女老板轻轻笑了,双手抚摸着百元大钞:“小兄弟,我跟你定个口头合同,行不行?”张志林忙问:“啥合同?”
⑧女老板说:“这100块钱,请你每两天来一次,给我擦100次鞋,行不行?”张志林接下钱。心里暗暗决定,无论如何,一定要每两天来给女老板擦一次鞋,不能失信于人。他信心百倍地沿街往下走,换门问人家:“老板,擦皮鞋吧,5角钱,不贵的。”很幸运,张志林接下来又擦了好几十双鞋,到晚上算算账,不算女老板的100元,还挣了20多元。
⑨第二天,张志林照昨天的办法跑了另一条街,挣了30多元。
⑩第三天,他按约又到书店。女老板从柜台后面递出皮鞋,仍是那双红皮鞋,但根本没穿过。张志林知道女老板是想照顾自己的生意,只好再擦一遍。不过这次他擦得仍十分仔细,连鞋缝合处的灰都擦干净了。张志林擦鞋的时候,偶然抬头看了一眼女老板,只见她呆呆地盯着红皮鞋,眼睛里仿佛还含着泪水。他吓了一跳,但也不好问什么。
⑾又过了两天,张志林去书店,女老板还是拿出那双红皮鞋让他擦。张志林再也忍不住:“大姐,我知道您是想帮助我,但您这双鞋已经不用擦了。我还是过几天等你穿脏了再来吧。”说完,张志林转身就要走。
⑿女老板诚恳地说:“小兄弟,你也看得出来,这种鞋只有婚礼上才能穿,这就是我结婚那天穿的鞋。我想让它永葆青春,记住那个难忘的时刻。”原来这双鞋凝聚着她一生的美好回忆。张志林点点头,答应了她的要求。
⒀从此张志林风雨无阻,隔天都要来为女老板擦一次红皮鞋。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
⒁由于张志林的勤奋,他很快有了积蓄还清了欠账,又谈了个女朋友。因为他长期擦皮鞋,对鞋子的皮质、式样有了研究,女朋友建议他开个皮鞋店。张志林想想也是,总不能一辈子都擦皮鞋。鞋店开起来后,张志林特意挑选了一双最漂亮、最新潮的女式皮鞋,准备送给那个女老板,以感谢他对自己的帮助。并再为女老板擦最后一次红皮鞋。到了书店,仍和往常一样认真地擦过皮鞋后,他拿出一双新皮鞋:“大姐,是您鼓励我走上了再创业的道路,为了表达我的感谢,特意给您买了一双鞋。”
⒂女老板仔细端详着新皮鞋,眼里渐渐有了泪光:“谢谢你的好意,可惜,不论什么鞋子对我都没有用了。”张志林奇怪了:“为什么?”女老板苦涩地微笑一下,说:“这一年来,你什么时候见我起来过?”张志林吃了一惊,走向柜台一看,女老板原来坐在一个轮椅上,而她的双腿,只剩下两截空空的裤管!女老板平静地说:“我的脚在3年前就没有了。”
⒃“大姐——”张志林惊呆了。他的脑子里嗡嗡作响,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他为一个没有脚的人擦了一年的皮鞋!是一个没有脚的人指引他了起来!
本文主要讲述了张志林几次为书店女老板擦鞋的经历,认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时间
张志林的所作所为
女老板对皮鞋的表现
第一天
(1)
小心翼翼地捧着红皮鞋
第三天
十分仔细地擦皮鞋并心生疑惑
(2)
又过两天
不想再擦但最终答应了女老板的要求
诚恳说出红皮鞋的意义
一年之后
(3)
(4)

简要说说文章第⒂和第⒃段中两个加线的“站”字的含义。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将“女老板”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

阅读《红树林的生态价值》一文,完成小题(共7分)
①提起红树林,可能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它的作用却丝毫不因受关注程度低而减弱。
②世界上的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共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在东亚,一个在中南美洲,而以东亚的较为繁茂。我国的红树林与东亚的红树林是同一类型。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
③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世界上至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还有159种变种的藻类。这是因为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④红树林对人类也具有巨大生态效益。由于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牢固扎根于海滩淤泥中,形成一道与海岸线相平行的天然屏障,故能有效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对堤围的危害。
⑤据专家们保守估计,中国红树林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每年23.7亿元。这其中还有大量的直接和间接价值没被计算在内,如景观生态价值、湿地系统营造价值、风险及污水去除价值、降低赤潮发生频率、自身药用价值、经济用材价值等等。如果这些项目均被科学地计算在内,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将大大提高。因此,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海岸守护神,仍然没有摆脱被人类破坏的命运。东南亚可谓热带红树林的重灾区。印度尼西亚原有红树林250万公顷,1969年后的短短10年就有70万公顷变成了稻田和养虾塘,到2000年又有50万公顷红树林被农田取代;泰国也有1/4的红树林荡然无存。另外,加勒比海地区的红树林同样命运不佳。据报道,1920年前这里的红树林覆盖率达50%,如今仅剩15%;波多黎各已有3/4的红树林不复存在……
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状况也令人担忧。近40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由于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不少地区的红树林面积锐减,甚至已经消失。据统计,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不及世界红树林总面积的1‰。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300多公顷,有林面积2000多公顷,被列入《世界湿地名录》。但从1993年以来,不断有群众进入保护区挖塘搞养殖,大片大片的红树林成为荒芜的水泥塘。1998年,南澳、深圳、珠海、惠东、阳江等地海域先后暴发了大面积的赤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赤潮发生后,广东省生态专家一致认为,赤潮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红树林的大面积减少。
⑧在惨痛的教训面前,人们开始醒悟。2001年我国目前保护红树林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项目——中荷合作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已正式开工。相信不久的将来,红树林将会重现于碧水蓝天之间!
(有删改)
本文按顺序分别说明了红树林的地理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保护。
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划线句子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龙海县角尾乡损失甚微的原因。
【材料】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该地区的堤岸则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小题。(共6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选文中画线句子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描写父亲的形象。
试分析选文中“我”两次流泪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要分析文段中加线的词“努力”的表达作用。

名著阅读
①虽然我过去有过种种不幸的遭遇,但我要看看这个世界的渴望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强烈。……
②我们航行还不到三天,海上就起了大风暴。我们向正北偏东方向漂流了五天,过后又被吹到了东边。这之后天气晴朗,但从西边刮来的风却仍相当的猛烈。到了第十天,有两艘海盗的船在追赶我们;由于我那单桅帆船负载重,航行很慢,我们也没有自卫的条件,所以海盗船不久就追上了我们。两艘海盗船上的人几乎同时上了我们的船,他们在海盗头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爬了上来。可当他们看到我们全都脸朝下在那儿趴着(这是我下的命令),就用结实的绳子将我们的双臂捆绑起来,留下一人看守,其余的都搜刮船上的财物去了。
③一位日本船长指挥着两艘盗船中较大的一艘。他会讲一点荷兰话,但说得很糟糕。他走到我跟前,问了我几个问题,我卑顺的一一作了回答。听完之后他说,我们死不了。我向船长深深地鞠了一躬,接着转过身去对那荷兰人说,我真感到遗憾,竟然一个异教徒比一个基督徒兄弟还要宽厚很多。可是我马上就后悔自己说了这样的蠢话,因为这个心狠手辣的恶棍好几次都企图说服两位船长把我抛进海里(他们既然已答应不把我处死,就不会听他的话);虽然没有得逞,却究竟占了上风,竟说服他们要以一种比死还要令我难过的惩罚来整治我。我的水手被平均分作两半送上了减船,那艘单桅帆船则另派了新的水手。至于我自己,他们决定把我放到一只独木舟里在海上随波漂流,给我的东西只有桨和帆以及只够吃四天的食品。那位日本船长倒是心肠很好,他从自己的存货中给我多加了一倍的食物,并且不准任何人搜我的身。我上了独木舟,那荷兰人还站在甲板上,把荷兰话里所有的诅咒和伤人的话一齐毫无保留地发泄在我的头上。
④我离开海盗船很远的一段距离之后,用袖珍望远镜看到东南方向有几座岛屿。当时正是顺风,我就扬起帆,打算把船开到最近的一座岛上去。我花了大约三个小时才好不容易到了那里。岛上全是岩石,不过我倒是拣到了不少鸟蛋;我划火点燃石南草和干海藻,将鸟蛋烤熟。晚饭我就只吃了鸡蛋,别的什么也没吃,因为我决意要尽可能地节省粮食。我在一块岩石下面找了个避风处,身底下铺上些石南草就过夜,睡得倒是相当的舒服。
格列佛几次奇遇都是因为出海遇上了风暴,但每次碰到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几次遇到风暴的情形。(写出两次即可满分)
请结合所选文段内容,说说格列佛的性格特点。

男孩的十四岁
张俊杰
⑴男孩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我要退学,我一天都不想在教室里呆,我一进学校就烦!”
⑵男孩想,父亲会揍他一顿,至少会骂他个狗血喷头。奇怪的是,父亲非但没有揍他,甚至连骂都没有骂一声。父亲只是靠着门框蹲着抽烟,一支接一支,弄得满屋烟雾弥漫,如同战争打完硝烟弥漫的战场,宁静而可怕。
⑶终于,父亲吐出一口烟雾,重重地说了声“好吧”,然后就上床睡觉了。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一块石头在男孩心窝上砸了一个坑。男孩知道,父亲默许了,默许的很沉重,让男孩想反悔都反悔不起。
⑷尽管如此,男孩还是很庆幸,少年的恐惧是很快就会被胜利的喜悦冲淡的,终于不上学啦,不用早起啦,男孩想。但男孩想错了。第二天天刚亮,父亲便喊男孩起床。出门前,将男孩母亲平时用的锄递给男孩说:“你不上学啦,以后就别让你娘下田啦。”
⑸那时,麦子刚收割完。天气干燥,田里极旱。父亲说:“锄第一遍麦茬地很关键,锄好了整个夏天都不会长草。”于是,男孩便跟在父亲的背后锄地。不干活时男孩怎么也不会想到,麦茬地比柏油路还硬,不动脑筋的活并不好干。第一天下午收工,男孩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晶莹剔透的水泡,手心像是着了火,生疼。第二天下午收工,男孩的双手已经麻木。夜里一觉醒来,手皮发紧,手腕发酸,连拳头都握不住。
⑹第三天早起,男孩伸出肿胀的手让父亲看,希望能引起父亲同情放自己一天假,哪怕不放假夸自己一声也好。但父亲看了看说:“刚开始干农活都是这样,慢慢就好了。”父亲将“农活”二字咬得很硬,目光像钉子,声音如冰雹,冷漠而坚定。母亲在一旁看着这一切,想上前说话,但她观察了好几次父亲的脸,终于没有说出来。
⑺第一遍地锄完了。男孩想,终于可以松口气啦。可是丢下饭碗的父亲抬头看了看西边的红霞说:“准备浇地吧,看来一段时间天不会下雨啦。”
⑻天旱河水也紧缺,河经常断流。白天浇不完,夜里不得不睡在河边等水。男孩迷糊着惺忪的睡眼来到西边地头,离地头不远处有一座坟,坟上堆着干燥的麦茬。月光皎洁,水流泛动着月光,离坟还很远。男孩便坐在坟上等水,等着等着不知不觉的就躺下了,连日的疲劳铺天盖地地袭向男孩……当夜,男孩病倒了,发高烧,说胡话。
⑼第二天醒来时,母亲坐在床边抓着男孩起泡的手流泪。见男孩醒了,母亲说:“你昨夜发高烧,不停地说胡话,说什么我明天还要上学,娘你早点喊醒我,别让我迟到了……”
⑽男孩一听,大哭起来。其实,男孩几天前就后悔了。饭桌上,父亲说,想上学可是你自己说的,要上就得上出个名堂,不准再打退堂鼓。这一次,父亲的话多了点,声音沉重而坚定,不容商量。
⑾两年后,男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三年后,男孩考上了大学。临走前一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饭桌旁说闲话,无意中又提到这件事,母亲说:“你爹的心真硬。”
⑿父亲抽了两口烟,叹了一口气,说:“哪个当爹的不疼自己的儿呀”。
⒀那个男孩就是我,那年我14岁。
(选自《读书文摘》2010年第11期)
阅读全文,概括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后悔—□□
文章第⑶段“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一块石头在男孩心窝上砸了一个坑”一句如何理解?
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