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至18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场社会巨变,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画家、雕塑家、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他)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的勇气、热情和才能使人类精神从经院的暗室,冲向色彩缤纷的新天地……我们相信伟大的时代塑造了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标记。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达·芬奇“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着怎样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沿海地区的影响是航海……到了这个时候,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现美洲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材料三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新的政治制度”依据的主要法律文件是什么?依据该法律文件确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材料四 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变化表
年份 |
1840 |
1870 |
1900 |
1920 |
百分比 |
22 |
14.8 |
8.4 |
7.1 |
(4)导致表格中农业人口百分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说一说欧洲迈入近代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主题为“世界联成一体”的历史活动课上,一个小组的同学向其它同学展示了四幅选自历史教科书上的图片:
他们提出挑战,请其他组同学派出一个代表,上台回答他们的问题。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能顺利完成这场挑战吗?
(1)首先,他们要求同学写出以上四幅图片内容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
图1:图2:
图3:图4:
(2)接着,他们要求上台的代表任选一幅图,然后说出图中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你会选哪一幅呢?(请注明你选择的人物,再作答)
(3)最后,他们请每个组的代表说出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请你也按以下提示,选出其中一组进行简要说明。(提示:图1与图2;图2与图3;图3与图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林肯在1858年一次演说中说:“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确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
材料二:①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②向西方学习、殖产兴业,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③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④模仿西方国家,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和警察制度。
材料三: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赎金比地价还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三可知,分别是哪次改革的内容?
(2)这两次改革的主要相同点有哪些?
(3)文中的“房子”在这里比喻的是什么?
(4)“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分别指南方和北方哪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
(5)什么事件结束了这两种经济制度并存的现象?在此期间,林肯政府颁布了哪两个重要法令?
阅读材料: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哪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开始于哪国?
(2)材料的作者是谁?材料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便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愿把手指砍掉。”
(1)下面是一道选择题,但没有题干,请根据你阅读材料获得的认识及给出答案,它补充完整。
题干:
A.发展资本主义 | B.维护沙皇的统治 | C.增强军事实力 | D.摆脱农奴制的危机 |
(2)从材料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二世在积极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下进行的改革,势必会存在什么弊端?它的性质是什么?它对俄国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
材料一……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武王……封诸侯,……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请回答:
(1)这四则材料都引自我国古代同一部史书,此书作者是谁? (1分)
(2)材料一中的轩辕氏是传说中的哪个人物?他被炎黄子孙尊奉为什么?(2分)
(3)材料二反映了“武王”实行什么制度来加强统治?请写出该则材料中的两个诸侯国。
(4)材料三说明秦始皇对材料二的制度持什么态度?为此他实行了什么制度取代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
(5)材料四中描述的是哪一场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请再写两个。(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