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A.禅让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行省制 |
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 )
A.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 | B.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 |
C.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 D.西欧国家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 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
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唐朝颁布的《关市令》规定:“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这说明唐朝( )
A.商品经济活跃 | B.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管理 |
C.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 | D.中央集权涉及经济领域 |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晚明时期,即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中国贸易顺差。对这一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欧洲不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地区 |
B.贸易结果是贸易各方生产水平、经济实力的体现 |
C.刺激了中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太湖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 |
D.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