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汉书·百官公卿表》,对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你从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
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
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
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副丞相” |
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紫绶,掌武事” |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 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
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A.政治非常开明 | B.制瓷技术精湛 |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 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
C.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 D.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 D.佛教的广泛传播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