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过程①需要 (2分)等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
(2)从图中分析,核糖体的分布场所有 。
(3)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由此可推测该RNA聚合酶由 中的基因指导合成。
(4)用一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
一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 (填序号),线粒体功能 (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分别用32P和35S作了标记,如下表:结果产生的100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噬菌体成分 |
细菌成分 |
|
DNA |
标记32P |
31P |
蛋白质 |
34S |
标记35S |
(1)子代噬菌体的DNA应含有表中的和元素,各占和。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应有表中的元素。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
下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的形式进行流动。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 作用; 无机环境中碳的来源有 (填数字序号)。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 的功能特点。
(4)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2,其中鹰和蛇的关系为 。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克。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请分析图中甲、乙、丙的关系,在图中合适的位置画出植物的数量变化曲线。
(2)根据曲线写出各种群构成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有两种昆虫,则植食性昆虫可能是____,肉食性昆虫可能是____,食虫鸟类可能是_________。
(4)种群丙增长速度最快是图中哪一点?________。从种间关系上看,AB段受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期。
(6)在时间T点时,人为将甲全部迁出该生态系统,并对该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结果乙种群数量增多,丙种群的数量减少。乙种群密度增加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种群密度减小的可能原因是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