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晋商为何能成功
孙建中
①晋商是明清时期活跃在中国大地的一支强劲的商业团队。其活跃时间之长、辐射范围之广、经营项目之多、从业人数之众,世所罕见。他们能从卖豆芽、卖豆腐这样的小本生意成为雄霸全国的商业巨擘,关键在于他们能坚持信誉至上的理念。梁启超曾感慨地说:“晋商守信用。”
②我国传统社会有长达上千年的抑商、鄙商传统,不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圣贤高论,也有“无商不奸”的俗语。民间流传的传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无不充斥着对商人重利轻义、逐利舍情行为的刻画和批判。明、清晋商以立人为先,强调诚信为本、利以义先,诠释了义与利不相斥反兼容相通的道理,建立了商人群体良好的人格形象。
③晋商为长途贩运商,后来又发展为票号商人,经营范围十分广泛。既然要利以义先,就首先要做到取利有道,要“公道待人”“童叟无欺”,要“勤俭为先”;其次,利要服从义,要为义舍利。光绪初年,山西连续遭灾,以致饥民饿死。祁县商人乔致庸率先开仓放粮,县里其他富商群起效仿。结果祁县逃亡人数为各县最少。
④晋商在为人之道上也表现了诚实忠厚的一面。他们认为和为贵,凡事不做过分,不做法外生意,讲求以诚待人,和气生财。
⑤晋商认为诚信不欺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所以把诚信看得高于一切。经商“虽亦以营利为目的,凡事则以道德信义为根据……故力能通有无……近悦远来”。他们深知只有讲信誉,重然诺,不欺不诈,人们才乐于跟他们交易。商业盈利靠商品的质量和服务态度来取得,永保信誉才能成功。一旦信誉上丧失,必然招致失败。因而诚信不欺是山西商人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循的信条。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在山西商界讲信誉的商人和商号比比皆是。
⑥晋商信用也体现在会馆的建立,可以说会馆是以地缘为纽带、体现晋商信用的一个行会组织,也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京师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商为活动方便而设会馆于京师。随着晋商经济活动在全国范围的普及,山西会馆也随之分布于全国各地。会馆的作用也体现了晋商的信用:敦睦谊,联感情,本着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原则以谋求共同的利益。当同乡人有困难时,会馆义无反顾地给以帮助。会馆每年都要拿出一些经费作为无依无靠的贫苦同乡生病或死亡后补助或丧葬之用,并且设有一处或数处“义园”,作为同乡死后停灵埋葬之用。
⑦会馆还是祭祀关公、财神及本行土神的场所。山西商人最为仰慕关圣。他们以关圣的“义”来团结同仁,摒弃“见利忘义”“不仁不义”等不良观念与动机;以关圣的“信”来取信于民,取信于主顾,摒弃欺诈、伪劣等行为。他们不仅在店铺和家中供奉关圣,而且在各地的山西商人会馆中为其修殿供奉。在各地的山西商人会馆中规模最为宏伟的建筑就是关圣的神殿,甚至有的地方把山西会馆修建成关帝庙的形式。晋商以关圣的信义来衡量和规范自身的商业行为,足见关圣在晋商精神世界里的作用和地位。 
(节选自《诚信晋商》,山西古籍出版社)
梁启超曾感慨地说:“晋商守信用。”请分条概述其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段引用“圣贤高论”和“俗语”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晋商建立会馆祭祀关圣的目的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马温
①我对我说:“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②这是在给我自己鼓劲,我在犒赏自己,或也许只是想放自己一马,让我仍可从容不迫地虚度,和从前一样。
③从前我虚度过什么呢?我在作文簿上写出幼稚但充满真诚的排比句,在长满杂草的中学操场上,一脚将足球踢过中线。我虚度了露天电影,虚度过广场集会,虚度了古籍书店里的打折旧书,虚度过历史行将变轨的重要时点,虚度了赤脚挑河泥肩膀疼痛的那个上午,虚度过江边码头游泳的晃晃荡荡的傍晚,虚度了黄山日出,也虚度过泰山经石峪那些隶体的大字,虚度了小说手抄本中的女孩和她朗诵的诗句,虚度过私人聚会桌上只有油炸花生米,被我虚度的还有“1812:枪骑兵之歌”、“马贩子科尔哈斯”,一些肥皂剧我也没放过。
④虚度让我活着并活得开心。我的少年、青年、中年和我当前深陷其中的老年,每个阶段我都留下笑眯眯的照片。这些照片证明我一直快乐,还证明虚度并非步入人生歧途需要挽救和痛改。不要说什么情何以堪,不就是过日子,过得松弛点么?巴西世界杯,那些将点球踢飞的名将,俱是因为想让他的临门一脚力挽狂澜、石破天惊、永垂青史,于是,在那一秒,足球的轨迹被这沉重的意义篡改了。
⑤我的个人经验是,当我想要赋予日子意义时,这个日子要么虚假失真,要么夸张矫情,受折磨的是我,活得好累啊,艰难度日啊!
⑥意义不是我的人生唯一可穿的衣服,我还可以穿树叶,穿动物的毛皮,穿废旧报纸,甚至,什么也不穿,天天日光浴。
⑦昨天我没有看一页书,却写了比一千字还多的文字。这件事短暂地阻击了我的蹉跎习惯,并让我的昨天呈现出某种意义。可是,不阅读却写出那么多废话,这是意义呢还是算无聊?——除此之外,关于昨天我想不起更多细节了。日子一经虚度就变得模糊不清。虚度经不起回忆,虚度的日子在回忆中丧失清晰度和完整性。虚度的反面,有一种人生,可以无限次地被回忆,他的每一天都有清晰描绘,每件事都有来龙去脉,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每天被观察,时刻被记录。
⑧如果我不希望我的人生被如此观察和记录,那么,我必须让自己成为一只野外的小老鼠。我不隶属于某个医学实验室,我有自己的洞穴,我在狗尾巴草和薄霜中自由呼吸,无论我是雄性还是雌性,我都操着乡音向异性表达柔情蜜意。我有充足的权利虚度属于我的生命,我既然不喜欢意义,那就恳请意义不要来碰我,我既然喜欢日复一日看不出意义的日子,那就由着我,由着我这样活着吧。
⑨我虚度过太多太多,简直,我就是虚度了人生,虚度了这个世界。我不会直接说我的人生毫无意义,我只是说我在虚度。我不否认,许多秘密在虚度中钻出地表,许多情感在虚度中长出触须,许多语言在虚度中赢得好感,许多行为在虚度中放肆演出,而许多意义也在虚度中次第浮现——很悲剧,我还是没能躲开“意义”对我的侵袭和拥抱。意义有很强的黏性,哪儿有人生,意义就来攀爬,像爬山虎对一面山崖的覆盖和侵占。
⑩荷由几个部分组成:露出水面的是荷叶,荷叶之上有荷花,荷花谢了就结出莲蓬,还有埋在淤泥中的藕。藕深藏不露,而荷叶招摇,荷花粉艳,莲蓬又是羞羞答答,它们都可拿来寓意某种生活态度与立场。藕虽然有哲学家的深奥,同时也有大小姐的古怪脾气,采藕人穿着防水服,一番踩找和拉扯,才将它拔起来见了天日,可是藕却不给人好脸色,肮脏脏的泥巴糊了一身,不论它是否代表意义,不论这种意义是否深刻,我都不选它。我的倾向是选择荷叶。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啊摇地摇成一把亮晶晶的玉珠,这样幼稚的游戏,荷叶总是做不厌。你也可以说它是无聊,你也可以说这很有趣。
(选自《散文》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通读全文,概括作者笔下“虚度”的特征。
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表达特色。
请探究结尾处“你也可以说它是无聊,你也可以说这很有趣”两句话的意蕴。

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依据文本,如何理解“涟漪效应”?
文中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本文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圈子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盛唐之音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
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讨论唐代书法的风格,为什么提到刘希夷、张若虚以及李白这三位唐代诗人?
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什么是“盛唐之音”?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玩 笑
法国 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了,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象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都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
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我并且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阵耳光,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倒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了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有删改)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这些预防措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失去风景的时代
曹文轩
①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当年,川端康成称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幸运的邂逅”。他在谈到《伊豆的舞女》时,唯一的遗憾是觉得风景描写还是少了些。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小说的重要元素。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一个定论:风景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现代小说就是抛却了这一元素。
②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实际上已经失去崇拜之心。古人面对自然,是一种宗教的姿态,他们虔诚静听与默察,是要在万籁俱寂中读出其奥义。因此,自然对他们来说不能有须臾的分开。而现代人尽管作出各种各样亲近自然的样子,并有许多赞美之词,但骨子里,现代人还是只相信自己。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它只不过是物质,是被看的。小说也就可以不必在意自然了。
③工业文明、人口难以抑制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消耗,使自然在日甚一日地退却与贫化。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在一片缺乏绿色、缺乏蝉声与鸟鸣的水泥钢筋的世界里。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从一开始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更没有对风景的深刻感受。因此,小说也就没有了风景。
④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
⑤文学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酷爱思想。现代之文学艺术,新生了许多特质,但同时也丢失了许多特质,比如意境、诗性等。在现实生活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文学艺术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现代哲学的发达并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众声喧哗,使文学艺术陷入一个庞杂无绪的思想大网之中而不可自拔。追求思想的新颖,直至追求思想的乖戾,已成为时尚与习惯。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在冥冥之中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美是虚弱的,苍白而脆弱的,甚至是矫情的,美的浅薄决定了它不可能蕴藏什么深刻的思想,就更说不上蕴藏什么惊世骇俗的思想了;而丑却是沉重的、无底的、可被无穷解读的,那些非同寻常的思想恰恰藏匿于其背后。因此,在现代艺术家那里,思想的挖掘,也就是在丑之上的挖掘,丑成了思想的矿脉。丑的物象(比如溃烂的脓疮,比如苍蝇),丑的人性(比如窥阴癖,比如自虐狂),纷纷涌入文学艺术家的视野。现代文学艺术家就这样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联系在一起了。这虽然并非现代文学艺术的全部,但却是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
⑥作为人们追求雅致、雅趣、雅兴的文学艺术,现在背离的恰恰正是这一切。现代文学艺术正是将粗俗、丑陋、阴沉、冷漠的事物作为自己观照的对象。风景的被注意,是与雅致、雅趣、雅兴联系在一起的,既然雅致、雅趣、雅兴已被冷淡与放弃,风景也就自然消失了。
⑦恶心的感觉、阴冷的感觉,不可能来自冬日的太阳、月下的清泉、雨中的草莓。
⑧现代小说因为缺乏古典小说中的自然与风景,使人感到焦灼、枯涩,怎么说也是缺憾。
(选自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有删节)
文中“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文章第七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