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利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来测量一个质量为m=50g的重锤下落时的加速度值,实验中使用的是电磁打点计时器.该学生将重锤固定在纸带下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以下是该同学正确的计算过程,请填写其中的空白部分:
重锤下落后,该同学取下纸带,取其中的一段标出计数点如图所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2.60cm,x2=4.14cm,x3=5.69cm,x4=7.22cm,x5=8.75cm,x6=10.29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间隔T=0.02s,为了尽量减小误差,则计算重锤运动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____________,代入数据,可得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该同学从实验结果发现,重锤下落时的加速度与实际的重力加速度不相等,为了有效地缩小这个实验测得的加速度与实际的重力加速度之差,请你提出一个有效的改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一次实验中,某同学让小车沿倾斜的长木板下滑,为了探究小车的运动性质,某同学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纸带上A、B、C、D、E是按时间顺序选取的五个计数点,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计时器所用的电源的频率为50Hz,用直尺量出B、C、D、E到A点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cm),则B点的速度大小为
(2)某同学用电火花计时器、直尺、铁架台等仪器测定重锤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他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在打出的多条纸带中选取了一条纸带,并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重锤在各计数点的速度,为了减小误差,正确的方法是( )
A.根据任意两个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θ,由公式算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选取图线上两个较远的点,用公式算出加速度
D.由连续两段的位移差,根据公式算出加速度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仪器,其电源频率为50Hz,常用的电磁式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使用的都是 (填“直流电”或“交流电”),它们是每隔 s打一个点。
(2)某同学在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他选择了几个计时点作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没有标出,其中s1= 7.06cm、s2=7.68cm、s3=8.30cm、s4=8.92cm,那么打b点的瞬时速度大小是m/s;纸带加速度的大小是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A.控制变量法 | B.理想实验法 |
C.等效替代法 | D.实验推理法 |
(4)某同学将长木板右端适当垫高,其目的是。但他把长木板的右端垫得过高,使得倾角过大.用a表示小车的加速度,F表示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他绘出的a - F关系图象是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弹簧弹力的时候,测得弹力的大小F和弹簧长度L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由图线可知:
(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N/m。
(2)当弹簧被压缩,弹力大小为5 N,弹簧的长度为_________cm。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打下的一条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纸带,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50 Hz的交流电.计数点间的距离依次为S1=2.60cm、S2=4.10cm、S3=5.60cm、S4=7.10cm、S5=8.60cm、S6=10.0cm.
(1)计数点“1”处的速度为V1=___________m/s
(2)若计数点间的距离依次用S1,S2,S3,S4,S5,S6 表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用t表示,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代入数据后,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m/s2
(3)计数点“0”处的速度为V0=___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取0,1,2,3,4,5共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最小分度为mm的刻度尺,计算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v2=_____ m/s,v4=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是a=____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