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因而,规律也是可以创造的。
试用所学规律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评析。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 2011年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4%,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成为物价上涨主要推手之一。猪肉价格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成为最为基本的民生问题。进入到2012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5月份以后,受供求偏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肉价上涨加速,引发新一轮养猪热潮。当时就有专家预言,价格大幅飙升有可能成为下一周期价格暴跌的先兆。
(1)判断:猪肉的价格(行情)会不会一路上扬不休止或者一路下跌无止休?
(2)分析“猪肉价格飙升有可能成为下一周期价格暴跌的先兆”蕴涵的经济学道理。

材料一 2013年8月,小王同学如愿以偿地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名牌大学。开学前她打算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备日后学习娱乐之需。于是她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信息,发现笔记本电脑的品牌众多,不同品牌、不同地区间的价格差异也比较大。不过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比起前几年,笔记本电脑的配置普遍提高了,而价格则普遍降低了。
(1)分析产生上述价格现象的原因。
材料二小王有两点考虑:其一,自己买电脑只是为了日常学习和信息查询,所以,配置没有必要过高;其二,尽管家庭生活条件不错,但毕竟开学后要有一笔不小的学费支出,所以电脑不宜花钱过多。货比多家后,小王终于买到一款配置较高、价格适中的笔记本电脑。
(2)请对小王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作出评价。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材料二 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是17.9%,2010年这一数据约为47%,有6亿多人居住在城市。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城市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必然归宿。但是,我国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居住、交通、污染、治安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凸显。人们意识到,城市化不仅表现在空间的拓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上,还应当体现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的改善上,城市的“硬件”和“软件”缺一不可。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些困惑和思考,和以前人们对城市的向往不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去郊区生活,许多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2)请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如图所示,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简述人们遵循这一程序进行管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材料一 2013年10月除国庆长假期间,北京雾霾严重,景山远眺,望不见故宫全景;天安门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只见轮廓。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会致死;雾霾对道路交通也带来的严重影响。久久挥之不去的雾霾从一定意义上警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中,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肩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结合材料一,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2)请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