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中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
A.王羲之所擅长的行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 |
B.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
C.“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是对元曲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述 |
D.京剧于乾隆年间正式形成,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
据入世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1—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当时()
A.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 |
B.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压制中国 |
C.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发展不利 |
D.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 |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学者因此指出“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
20世纪80年代有国企工人写段子描述到:“搞生产技术的是人参,越老越值钱,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企领导政治觉悟较低 |
B.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打破“铁饭碗” |
C.国企改革指导方针出现偏差 |
D.“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持续影响 |
下表为《1972年至1985年中美贸易状况表》,对下表内容解读不当的是( )
A.1980年之前中美贸易总体呈现低水平增长趋势 |
B.1980年中美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与中美建交有关 |
C.80年代中国实施对外开放致对美出口增长迅猛 |
D.8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致对华出口几无增长[来源 |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这—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表明( )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
B.中国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
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