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反映中国( )
A.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 B.青少年人口比重增加 |
C.乡村人口数量减少 | D.劳动人口数量减少 |
东部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 )
A.人口数量先减后增 | B.人口增长为“三低”模式 |
C.人口密度持续增大 | D.人口迁移受生态环境影响 |
徽州古村聚落形成最初是南宋以前的中原世族南迁、聚族而居形成。后随人口增长,至明中叶时期耕读文化盛行,至清中叶科举入仕和徽商兴起,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勃兴鼎盛,古村落遍及乡野。这一过程经历了内部裂变、迁移、择地而居等一系列过程。读下图回答第1题。
一般而言,乡村聚落的环境容量是与当时的农业规模及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的。古徽州人均耕地南宋时人均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2.2亩,清康熙1.5亩,而同期的古村落发展却从稳定发展走向了鼎盛发展,其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丘陵山地的改造,土地生产力大增 |
B.文化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增,对丘陵山地立体开发利用 |
C.前期的发展依赖本地土地资源,后期的发展是依赖其他资源 |
D.徽州地区资源丰富,耕地多水面多,环境容量大 |
泉州,大约位于25°N,2010年9月10日台风“莫兰蒂”给泉州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回答28~30题。泉州气候宜人,下图中表示泉州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该图中各天气系统能表示“莫兰蒂”成因的是()
造成台风灾害的主要是()
A.沙尘暴天气 | B.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 C.地震、海啸 | D.狂风、赤潮 |
该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据图完成25~27题。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该图为“大棚农业”示意图,其顶棚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强太阳辐射 | B.增强地面辐射 |
C.增强大气逆辐射 | D.增强大气辐射 |
该表为“6月22日四个地区的昼长比较”,读表完成22~23题。四地位置自南向北的顺序为
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 C.甲丙丁乙 D.丁甲乙丙四地中,线速度最小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