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幽怨的琵琶
蒋淑玉
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从你负气走向匈奴的那一刻起,你的幽怨便凝固成永恒的美丽斑斓着苍白的历史,为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借古抒怀的绝妙题材。
②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这个被无数文人提炼出无数主题的故事心存疑惑。首先是元帝的滑稽和愚蠢。自古以来昏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昏庸,但在“美女”问题上常常是心明眼亮。坐在龙椅上把宫女一个个召进来看,比起找个画师对着宫女一个个地画像,然后又在画像中一张张地挑选,究竟谁更方便更直接,这是三岁小孩都十分清楚的事,偏偏元帝就这么糊涂?如果他真的老眼昏花、腐朽懒惰得连“亲自过目”的精力都没有,他还要那么多的宫女干嘛?他还花银子找画师画像干嘛?不为这样的男人所看上,乃是你最大的幸运,怎么可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怨天尤人,不是唯利是图又是什么?这岂不是与文人们所塑造的“高洁”形象大相庭径?
③其次是画师的贪污受贿。毛延寿有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不管他受贿还是没有受贿,真正的主犯不是他,而是元帝或者替元帝出主意的那帮大臣。试想想,明摆着利用画师选美是一种画蛇添足、于事无益、滋生腐败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在皇宫里作为制度正儿八经地制订下来?如果不是元帝自己的意思,那么一定是大臣们的“高见”。大臣为什么会出这个馊主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饱私囊。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可以飞黄腾达——要得到召见就必须美——要美就必须得到画师的认可……由此推及画师这个职位就是宫中最“肥”的差事。天下的画师很多,究竟谁能得到这份差事就看画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当毛延寿终于“力挫群雄”获得这个肥差时,早已经“投资”不少了。所以,他不得不在画像中收取“成本费”。这个过程叫姑息养奸。因此,当元帝怒斩画师时,该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制订的措施。
④第三是你的美貌。你真的就那么“倾国倾城”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元帝早该听说你的芳名了,何至于要等到出塞的那天才追悔莫及?“美”本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正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一样”,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审美观念。元帝认为漂亮的毛延寿不一定认为漂亮,毛延寿认为漂亮的元帝也不一定认可。楚王爱细腰,唐明皇喜欢的则是肥胖丰腴的杨玉环。所以我猜测,你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只是你的才华赋予了你高雅的气质。“自古仪态难画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毛延寿只是一位平庸的画师,他能画出你的“形”,岂能画出你的“神”?平日里你和其他宫女着同样的服装,跳同样的舞蹈,当然就显示不出你的美,但当你穿上锦衣华彩的嫁妆时,你独特的魅力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你的高洁,你的从容,你的大雅,你的淡淡的忧郁……像一轮七彩的光环笼罩着你,你终于在离开汉宫的时候“证明”了自己,洗刷了多年来不得召见的耻辱。对元帝来说,“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正像一件熟视无睹的物品忽然被别人以高价买了去,心中的失落是无法形容的。
⑤那么文人们为什么要极力渲染你的美貌呢?毫无疑问,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你的貌越美,文人们的才就越高,他们是借你的“怀貌不遇”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炒作”是一个新词,你也许没有听过,但那个时候的文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炒作了你,炒作你的美貌,炒作你的风骨,炒作你的怨恨,并且把你“包装”成中国的四大美女。当你在渺渺的沙漠中远远地看着一大堆男人往你的名字上贴金时,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边塞的落日,大漠的风沙早已使你走向成熟,历经沧桑的你是否从骨子里瞧不起这种“作秀”的方式?
⑥“女人的资本就是貌美,貌美就要取悦男人,不能被男人取悦就是最大的不幸”——这是中国男人的逻辑,这是中国女人的悲哀。“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在所有的演绎你故事的文本中,通篇叙述的都是男权话语,他们借着对你的同情表示着对女性的歧视。所以,我不想看见你的泪水,那只能浇灌男人们的偏见和狂妄。我想看见你在皎洁的月夜幸福地依偎在单于的胸前,不远处是你们活泼可爱的一群孩子……“‘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认为王昭君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文章结尾描写了一段想像的场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作者在第⑤段中说“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认为王昭君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感想?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2分)
我是瞎子
[美]坎特
帕森斯先生刚刚走出旅馆的大门,就有一个乞丐沿着大马路走过来。这乞丐是个瞎子,拄着一根瞎子常用的斑斑驳驳的旧拐棍,小心翼翼地敲打着路面,慢慢地向前移动脚步。乞丐的脖子很粗,长着绒毛,衣领和口袋上满是油腻,一只大手握着拐棍的弯把,肩上搭着一条褡裢。看样子,他还卖点什么东西。
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色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帕森斯先生一动不动地站在旅馆门前,听着瞎眼乞丐“嗒嗒嗒”走过来的声音,心里突然升腾起一股对所有盲人的怜悯之情。帕森斯先生想,自己活着真幸运。从前,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技工,现在,他获得了成功,备受尊敬,被人羡慕,这都是他在无人援助的情况下,独自冲破层层障碍、艰苦奋斗的结果。
瞎眼乞丐刚从他面前“嗒嗒嗒”走过去,他就迈动步子。衣衫褴褛的乞丐立即转过身来。“我不是乞丐,先生,我的确不是,我这里有些小玩意儿。”只见他摸索着,拿出一个小物件塞进帕森斯先生的手掌,“挺精巧的打火机,只要一元。”
帕森斯先生站在那儿,觉得略略有一点儿烦恼和尴尬。他是一个俊雅的男人,身着整洁的灰色衣服,头戴灰色宽边礼帽,手握一根棕榈木手杖。当然,兜售打火机的人永远不会看到这些……“我不会吸烟。”他说。
“等一等。我断定你认识许多抽烟的人,买一个作送人的小礼物吧!”乞丐谄媚地说,“先生,你不会反对帮助一个可怜人吧?”瞎眼乞丐紧紧抓住帕森斯先生的袖子。
“当然,我会帮你的。你说得对,我可以把这东西送人。或许电梯司机会──” 他犹豫了一下,不想显得粗鄙好奇,即使是同一个瞎眼小贩在一起,“你是不是完全失明了?”
乞丐把钱装进口袋,“十四年了,先生。”接着,又加了一句,带着一种神经质的自豪,“韦斯特伯里,先生,我过去也是其中一员。”
“韦斯特伯里,”帕森斯先生念叨了一遍这个名字,“噢,是的,那次化学爆炸……报纸多年都不提它了。当时它被认为是最大的一次灾难。”
“人们都把它忘记了,”乞丐疲乏地动了动双脚,“我讲给你听,先生,一个曾在韦斯特伯里呆过的人不会忘记它。我看到最后一幕是化学药品商店里腾起一股浓烟,那些他妈的毒气从破窗户口直往外涌。”
帕森斯先生咳嗽了一声,但这个瞎眼小贩被自己戏剧性的回忆扣住心弦,而且,他想到帕森斯先生口袋里或许还有不少五角票子。
“想一想,先生,一百八十个人死亡,大约二百人受伤,五十多个人失去双眼,像蝙蝠一样看不见东西──他向前探索着,脏手抓住帕森斯先生的上衣,“我讲给你听,先生,没有什么事比战争中发生的事更糟糕。如果我是在战争中失去双眼,那倒好了,我会受到很好的照顾。但我只不过是个工人,和化学药品打交道。我受伤了,你他妈的也能看见我受伤了,而资本家还在发他们的财!他们入了保险,什么也不愁,他们──”
“入了保险,”帕森斯先生重复了一句,“是的,那正是──”
“你想知道我是怎样瞎的吗?”乞丐喊道,“喂,听听吧!”他的话语里含着痛苦,但又带着一种讲故事的人时常有的夸张味道。“当时,化学药品店里,我最后一个跑出去。楼房在不断爆炸,跑出去就有了活的希望。许多人都安全冲出门,跑远了。当我冲到门口,正在那些大铁桶之间爬动时,后面有人揪住我的脚,说,‘让我过去,你──’他也许是个疯子,可也说不清。我试图从心里宽恕他,先生。但他比我壮得多,他把我拉了回去,从我身上爬了过去!他把我踏进尘埃里,出去了。我躺在那儿,毒气把我包围了,还有火在燃烧,药品在……”他咽下一口唾液──颇为熟练地抽动了一下鼻子──满含着期望,默默无语地站着。他或许还会讲出下面的话来: “太不幸了,伙计,真的是很不幸,那么,我想──”
“这就是那个故事,先生。”
风从他们身上拂过,温润,刺骨。
“讲述得不完全对,里面掺杂着一点不可信的成分。”帕森斯先生说。瞎眼的小贩突然颤抖起来:“你怎么这么说话?你这是什么意思,你……”
“故事是真实的,”帕森斯先生说,“除去信口雌黄的部分。”
“信口雌黄的部分?”他粗野地大叫,“哎呀,先生……”
“我也曾在化学药品店里呆过。”帕森斯先生说,“可事实不是这样的,是你把我拉回去并从我身上爬过去的,是你比我壮,马克沃德特。”瞎子长时间一动不动站在那儿,他一个劲地狠狠咽着唾液。最后,他忍着气,说:“帕森斯,上苍有眼,上苍有眼!我还以为你……”接着,他再一次大声地叫道,“是的,可能,可能,但我却瞎了!我是瞎子,你一直站在这儿让我讲啊讲,你一直在嘲笑我!我真是瞎了眼!”
街上的行人都扭过头来瞪着他。
“你走开,我瞎了!你听见没有?我是……”
“算了吧,”帕森斯先生说,“别这样吵啦,马克沃德特……我也是瞎子。”请分别概括帕森斯和乞丐马克沃德特的性格特征。
联系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风从他们身上拂过,温润,刺骨。小说结尾帕森斯说“我也是瞎子”的用意是什么?这样的结尾虽然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小说结尾为什么“在情理之中”?
阅读下面《炮兽》的片段,完成小题。(共11分)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人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字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战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那个年老的乘客始终靠着主桅杆立着,他双手交叉在胸前,沉思着。
布瓦斯贝特洛用左手食指指着他,低声对拉·维厄维尔说:
“旺代有领袖了。”“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联系前文来看,老人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说话?作者详细描写老人说话的方式有何作用?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说“旺代有领袖了”,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他有什么根据吗?
多用“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试从所选片段中选出一处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8分)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①“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②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③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④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⑤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⑥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
B.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
D.斯特恩呼吁中国应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大国表率作用,应勇敢担当起因此可能造成的年经济增长率(GDP)下降以及经济竞争力削弱的压力。 |
结合第三段内容,简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影;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因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气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阒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存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小院就是仿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反映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建筑的情态》(节选)下列对第一自然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
下列说法与“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的”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有情态化。 |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0分)
①童年的时候,家乡还有许多牌坊。这叫贞节牌坊,哪个女人死了丈夫,再不嫁人,就立下一个。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偏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来,奔逃回家。夜里,风暴雨狂;早晨,庄稼平了,瓦片掀了,大树折了,赶快去看牌坊,却定定地立着,纹丝不动。被雨透透地浇了一遍,被风狠狠地刮了一遍,亮闪闪地,更精神了,站在废墟上。
②村外有一个尼姑庵,最后一个尼姑死于前年。庵空了,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位老先生,说要在这里办学堂。后来又来了几个外地女教师,红着脸细声细气到各家一说,一些孩子上学了。学了几个字,便到处找字。乡下有字的地方太少,想牌坊该有字,一座座看去,竟没有。一个字也没有。村子里一个很老的老头说,立牌坊得讲资格,有钱人家,没过门的姑娘躲在绣房里成年不出,一听男方死了,见都没见过面呢,也跟着自杀……
③孩子们每天走进破残的尼姑庵上学。尼姑庵真让人吃惊。进门平常,转弯即有花廊,最后竟有满满实实的大花圃藏在北墙里边。不相信世间有那么多花,不相信这块熟悉的土地会挤出这么多颜色。这群孩子只要向它投了一眼,立时入魔,一辈子丢不下它。往后,再大的花园也能看到,但是,让幼小的生命第一次领略圣洁的灿烂的,是它。女教师说,这些花是尼姑们种的。
④孩子们渐渐大了,已注意到,女教师们都非常好看。她们的脸很白,所以一脸红马上就看出来了。她们喜欢把着孩子的手写毛笔字,孩子们常常闻到她们头上淡淡的香味。“你看,又写歪了!”老师轻声责备,其实孩子没在看字,在看老师长长的睫毛,那么长,一抖一抖地。学生一大就麻烦,开始琢磨老师。寒假了,她们不回家,她们家不过年吗?不吃年夜饭吗?暑假了,她们也不回家,那么长的暑假,知了叫得烦人,校门紧闭着,她们不冷清吗?好像都没有家。她们像从天上掉下来的,掉进一个古老的尼姑庵里。她们来得很远,像在躲着什么,躲在花圃旁边。
⑤一天,乡间很少见到的一个老年邮差送来一封信,是给一位女教师的。后来又来过一个男人,学校里的气氛怪异起来。再几天,那位女教师自尽了。孩子们围着她哭,她像睡着了,非常平静。孩子们毕业的时候,活着的教师一个也没有结婚。
⑥1985年,美国欧·亨利小说奖授予司徒华·达比克的《热冰》。匆匆读完,默然不动。小说里也有一块圣女的牌坊,不是石头做的,而是一方冰块。贞洁的处女,被她的父亲封进了冷库,冰冻在冰块里边。小说的最后,是两个青年偷偷进入冷库,用小车推出那方冰块,在熹微的晨光中急速奔跑。两个青年挥汗如雨,挟着一个完全解冻了的姑娘飞奔湖面,越奔越快,像要把她远远送出天边。
⑦我默然不动。思绪乱极了,理也理不清。我的家乡为什么有这么多不透明的顽石呢?严严地封住了包裹着的生命。偷偷种花的尼姑,还有我的女老师们,你们是否也有一位老父,哭着把你们送进冰块?达比克用闪闪烛光形容那位姑娘的秀发,你们的呢,美貌绝伦的中国女性?把女儿悄悄封进冰块的父亲,你们一定会有的,我猜想。你们是否企盼过那两个挥汗如雨的青年,用奔跑的热量,让你们完全解冻,一起投向熹微的天际?
——余秋雨《文化苦旅·牌坊》(有删改)
【注】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告诉我们,这几个女教师“都有逃婚的嫌疑”。第一段中有不少景物描写。(1)从这些描写来看,童年时代的作者对牌坊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段末写牌坊“定定地立着,纹丝不动”,这样写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段描写女教师们的“好看”,用意是什么?请分两点回答。
作者引用了司徒华·达比克小说《热冰》中两个挥汗如雨的青年的例子。这个例子在《牌坊》这篇文章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回答不超过30字。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怀着热烈赞美的情绪来描写花圃,花的“圣洁的灿烂”折射出种花人具有的圣洁之心;作者对这些尼姑怀有尊重同情之情。 |
B.“学生一大就麻烦,开始琢磨老师。”这一句体现了作者现在对童年时代包括自己在内的乡间学生的某些行为和心态的反思。年龄一大就沾染上世俗的偏见,这让作者感到痛心。 |
C.作者猜想“你们一定会有把女儿悄悄封进冰块的父亲”。看来女教师是反抗专制婚姻而至此的,而制造婚姻冰块的是她们的家长。 |
D.在文章的前半段,作者称女教师和尼姑为“她们”;而在后半段,则称女教师和尼姑为“你们”。这表明,作者先前与女教师、尼姑还有一些隔阂,而现在在思想感情方面已经完全一致了。 |
E.在作者看来,《热冰》中的“一方冰块”也是牌坊,虽然它不是石头做的;而《牌坊》中的牌坊也是冻结生命的冰块,虽然它是“不透明的顽石”。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